在德化縣金鎖小學,全校師生在煥然一新的校園里舉行開學典禮。(吳有森攝)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日,德化縣正在擬定“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十三五”期間,德化縣委縣政府將把發展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繼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教育科學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強烈期盼、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
教育要穩扎穩打,扎實推進。根據規劃,當地縣委縣政府先定一個可以達到的小目標,到2020年,全面普及15年基本教育,全縣教育發展的主要指標高于全省確定的平均水平目標,基本建成教育強縣,辦人民滿意的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繼而為全面建成“實力、文化、美麗、幸福、清純”現代化瓷都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全縣新增學位2萬多個
9月6日午后,德化金鎖小學,學生們三五成群結伴走進嶄新的校園,或在操場上嬉戲,或進教室學習;而在距離縣城100多公里外的水口鎮淳湖村淳湖小學,偌大的校園里,安靜得能聽到微風拂過的聲音,唯一的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在兩名老師的陪伴下,完成一天課業。
隨著“大城關”戰略的不斷深化,近年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涌入城區就學,城區教育承載力不足,而農村小學卻遭遇辦學規模急劇萎縮、學生銳減,城鄉教育資源失衡。未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口生育政策的調整、學齡人口的恢復性增長,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數將持續增長。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十三五”期間,當地將加快“學校建設速度”、統籌城鄉教育資源。擬在三年內,在城區以東、西、南、北四大片區規劃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23所,在城郊三班、蓋德兩鎮擴、新建3所中小學,在有生源的鄉鎮集中辦好1所中心小學,提高基本教育公共服務承載力,新增學位2萬多個,滿足群眾對于新型城鎮化發展和“二孩”政策實施后就學需求急劇增長的民意需求,讓孩子就近進入好學校。
同時,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大力實施教育精準扶貧工程,統籌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向農村地區、薄弱學校傾斜,重點推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城鄉、校際教育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確保每個適齡兒童少年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就學困難、學習困難等原因而失學。
全面普及15年基本教育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
當地教育局一項調查顯示,德化應屆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升學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中教育與中職教育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社區教育相對薄弱,在布局結構、教育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在保證學生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同時,德化縣委縣政府提出“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的目標,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力爭到2020年,全面普及15年基本教育,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達到91%以上,義務教育入學率小學達99.1%、初中達96%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普職比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全民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每萬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達省、市平均水平以上,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20%以上,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5年以上。
同時,提供更豐富的優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實現校校共享,基本形成智慧校園;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互通,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銜接,形成開放靈活、模式多樣、渠道通暢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鍛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全面提升教學質量辦學水平
教育質量是辦學的“生命線”。相對于沿海發達地區,德化當地的教育質量發展還存有一定差距,必須順應形勢,迎頭比、趕、超。德化力爭到2020年,中考各學科A率、及格率達市平均值以上,達到全市中上行列;高中本一上線率達到全市省一級達標高中平均值和全省平均值以上,在人才培養質量有新突破。
為此,要緊跟改革趨向,應對中高考改革新形勢,加強課程改革實驗,組建校際學科聯盟,推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建立系統育人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培優機制,加強高、初中畢業班教學工作指導與研究,提高備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完善中、高考激勵機制和學校目標管理考評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
要強化教育科研。教師進修學校要致力于“五個中心”建設,建設師資培訓中心,提高師能素養;建設教育科研中心,應對中高考改革;建設信息技術應用中心,加強培訓、應用;建設質量檢測中心,檢測學科能力素養;建設教師素養評估中心,檢測教師專業素養,有針對性地引導培訓。
同時,組建專職教學常規視導隊伍,配齊配強專、兼職教研員,推動“高效課堂”的研究與構建,完善教學質量監控、約談、考評等機制,推動薄弱教學環節整改,構建高效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保障教育質量提升。
發展現代中等職業教育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
“十三五”期間,德化還將繼續優化職業教育結構布局,提升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堅持普職協調發展,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逐步提升職業教育辦學層次和水平。大力推進縣職校對接縣域產業發展,重點建設工藝美術(陶瓷)、電子商務、旅游服務與管理等3個專業群,提升辦學綜合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進一步支持縣職校加快發展,啟動學校二期建設,建設工藝美術實訓、職業技能培訓大樓和體育館,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到2020年力爭建設成福建省示范性現代中等職業學校和泉州市優質中等職業學校。
深入實施“師徒制”傳承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聯合招生、合作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形成富有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典型案例。選聘緊缺學科專任教師,優化專業課教師結構,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到2020年“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85%以上。
全面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到2020年縣職校畢業生“雙證書”獲得率達98%以上。實施縣職校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及畢業生就業跟蹤和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制度,畢業生每年就業率達100%,鼓勵和引導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德化就業創業。(記者 顏雅婷 通訊員 王雙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