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茶業推動轉型升級
無論是有機茶場還是其他形態的生態茶園,經營者都強調了“科技”二字。日前在桃源有機茶場里記者發現茶園里到處都有攝影頭。“有機茶場的管理需要很強的科技支持。”汪健仁說,為了讓客戶直觀地了解茶園的運作,他在茶園里安裝了幾十個攝影頭,下載軟件到手機上后,無論身在何地隨時都可以看到茶園的“現場播報”。
日前在桃源茶場里,記者認識了一位年輕人。黃金土,福建農林大學的畢業生,2005年畢業之后他便堅守在晉江源頭有機茶場里,一待就是近十年,守著兩千畝有機茶園,還有羊與雞鴨,他笑稱自己已經是山里人。“有機茶場可謂是生態茶業的最權威代言人,經營中少不了高科技也少不了科技型人才。”汪健仁說,在他的茶園里就有好幾位國內權威專家劃出地塊建試驗茶園。
科技助力,共造生態茶園已經成為晉江源頭茶鄉的共識。桃舟鄉通過與各大高校、涉茶科研機構深度對接,實現最具生態茶園與最頂尖科技的互動發展。桃舟鄉方面和安溪茶學院簽訂“校地牽手”共建協議。為實現產業科技對接愿景,協議規定,雙方在涉茶人才培養、涉茶旅游規劃、涉茶產品宣傳等八個方面進行全面互動??萍贾飘a業發展,在此之前,當地茶企、合作社,已經與各大涉茶院校,涉茶科研機構達成廣泛合作。桃源有機茶場通過與中茶所、廈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各大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戰略合作,對當地有機茶園的土壤、病蟲害預防、生態環境進行維護研究,同時,開展有機鐵觀音超微粉碎深加工技術開發,建設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茶界泰斗陳宗懋院士為主的國際專家實驗園區等。吾之茗茶葉專業合作社與茶學院陳志丹茶博士簽訂建立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吾之茗博士工作室,并建立科教實踐基地。桃香茶葉專業合作社則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采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ETS環境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態種植技術,有效地恢復茶葉生長環境中的微生物系統。
頭戴帽、腰圍裙、腳穿鞋,生態茶園可防止水土流失,產出的茶葉品質更好,價格更高。保護生態、茶業升級、茶農增收的“三贏”效應正在安溪全縣傳遞開來。桃舟只是一個縮影,感德、龍涓、西坪、祥華等產茶名鎮里的生態茶園建設亦成燎原之勢。(記者 王宇靜 傅曉穎 通訊員 謝德炳)
善待大自然的回報
柴米油鹽醬醋茶,焚香品茗閑對詩,無論雅俗,由古至今,茶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從神農以茶解毒的傳說到如今長飲益壽的功效,茶可謂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饋贈。不同于普通的農作物或經濟作物,茶樹的生長對水源對海拔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好茶往往要向高山尋。早些年為了滿足擴張需要,大片的茂密森林被“剃”成了簇簇茶林,茶園的過度開墾給山體造成了傷害,對生態對土壤帶來了不良影響,過分的索取導致了近年茶行業產能過剩的困局。
中國人常說“過猶不及”,同樣茶園的生長也是有度的,如同海洋需要有休漁時間一般,山體需要休息與照顧,才能讓生長于斯的茶樹更好地散發茶香。善待每株茶樹,善待每片山林,同呼吸共生長,鐵觀音才有品質的保證,這需要所有茶人的共同愛護。把生態保護前置,才能奠定萬年基業。杯中茶湯,天地饋贈,善待大自然,回報天長地久。(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