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學員驚艷亮相
中國文化遺產日前夕,9日晚,仙游縣又一次舉辦搶救瀕危文化遺產文藝晚會。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晚會的舞臺上不僅有技藝精湛、白發蒼蒼的老藝人,還出現許多朝氣蓬勃的年輕面孔。全場晚會8個節目中,4個節目有年輕人參加演出。
這些登臺亮相的年輕人,都是仙游縣非遺藝術表演培訓班的學員。這個培訓班在3月成立,由仙游縣文化館和縣非遺保護中心聯合舉辦,純公益性質,面向全社會免費招收非遺愛好者,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瀕危的非遺表演藝術。仙游師范附小的音樂老師陳秀瓊是學員之一,晚會上,她參演4個節目。“參加培訓班后,我把兩個多月的課余時間全花在學習非遺表演上面了。能登臺演出機會難得,自己樂在其中。”陳秀瓊激動地說。
像陳秀瓊一樣,登上舞臺的學員們,都把這次晚會當成學習成果的匯報演出。看到學員們的努力表現,作為培訓班的創辦者,仙游縣文化館館長陳榮振十分高興。晚會結束后,他興奮地來到后臺,和老藝人、年輕學員一一擊掌慶祝。“看了今晚的演出,我最激動的不是節目的精彩,而是年輕人的認真勁頭。成立才兩個多月的培訓班,就能培養出主角,說明傳統非遺項目有一批忠誠的粉絲,能通過社會化培訓實現傳承。”陳榮振說。
非遺傳承開新路
在培訓班成立之前,非遺項目雖有愛好者,但由于過去“師帶徒”的傳承模式沒突破,加上非遺藝術大多數分布在仙游的各個鄉鎮、村莊,缺乏集中學習的平臺,老藝人們想傳授技藝卻無用武之地。
起源于宋朝的仙游木偶戲,曾十分走紅,以前鄉下結婚、生子、蓋房都要請木偶戲班子唱一出。如今,木偶戲劇團越來越少,傳承問題十分突出。以楓亭鎮仙華木偶戲劇團為例,目前還有12名演出人員,一直堅持在民間演出,但收入十分微薄,人均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完全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更令人唏噓的是獨角戲表演老藝人林友汀,79歲的他是目前仙游縣唯一一位獨角戲表演者,但由于沒有觀眾、沒有傳人,已久未登臺。
“很多古老的技藝不僅面臨斷層的危險,而且不斷被邊緣化。與此同時,社會上有很多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想學習卻不知去哪拜師。”陳榮振說,非遺培訓班的成立,就是在老藝人和愛好者之間搭一座橋,提供一個學習和傳承的平臺。讓人意外的是,發布招生信息后,培訓班一下子迎來150多位報名者,絕大多數是年輕人。為實現搶救保護非遺和培養學習興趣的雙重目標,首批授課的非遺項目以表演藝術為主,包括傳統古詩吟誦、游洋山歌演唱、咚鼓快板唱演奏、結婚鬧房經文四句贊、古邑樹葉吹奏、仙游獨角戲表演、度尾鼓吹樂演奏、七支譜演奏、楓亭陳氏木偶戲、古琴彈奏等10個項目。
授課的老藝人們都已年逾古稀,卻個個煥發著青春的激情。80歲的傳統古詩吟誦老藝人謝亞榆說,過去從來沒有向自己學習技藝的學生,可自從當了培訓班的老師后,不僅有了學生,而且他們學得特別認真,“經常利用晚上、周末的時間來找我練習,風雨無阻,我很感動”。一直擔心十幾部木偶戲劇目失傳的楓亭鎮仙華木偶戲劇團,在培訓班里收到6名學員,老藝人們個個拿出看家本領教他們。林友汀不僅有了學生,而且登上非遺晚會的舞臺。“老人家整個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陳榮振欣慰地說。
讓下一代也能看到文化瑰寶
作為仙游縣非遺傳承的大力推動者,陳榮振一直不遺余力。有了非遺培訓班后,他的勁頭更足了。“因為我在學員群體發現一個特點,特別令人振奮。”陳榮振說,像陳秀瓊一樣的年輕老師,在學員中占了很大比重,“這些學員活躍在教學第一線,通過他們,非遺藝術可進入校園,在孩子們中傳承下去”。
他的這一愿望,和陳秀瓊的想法不謀而合。陳秀瓊說,通過培訓班學習和晚會演出,自己發現用莆仙方言詮釋古典詩詞非常有韻味,“現在很多小孩連莆仙方言都不會講了,我作為一名老師,把傳統文化學好后,就可以教給學生”。
目前,仙游共有2個國家級、7個省級、39個市級非遺項目,省級、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合計只有47位,加上縣級非遺項目在內,急需搶救的瀕危非遺項目達56個。因此,縣文化館、縣非遺保護中心對能將愛好者變為傳承者的培訓班十分看重,在3月首期開班10個表演技藝項目的基礎上,計劃在今年秋季再次開班,請老藝人們教授非遺手工技藝。
越來越小眾的非遺項目,因為有了新的傳承路徑,重新回歸大眾視野。在晚會現場,不少觀眾感慨,去年看演出時,絕大多數時間是老藝人在表演,邊看邊覺得惋惜;今年舞臺上有了這么多新鮮血液,特別親切、特別激動,“幾十年后,下一代也能看到祖宗們留下的文化瑰寶了”。(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游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