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一
菇房會“呼吸”生產全天候
菇房會“呼吸”,可自動調節溫度、濕度、通風換氣,創造最適宜杏鮑菇生長的環境條件。9月18日,在福建綠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里,記者一睹杏鮑菇工廠化栽培的風采。
綠豐工廠化菇房里,菇農在采摘杏鮑菇
據介紹,福鼎食用菌產業以蘑菇為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其產量曾一度占到寧德全市的三分之二,杏鮑菇是其近幾年興起的一個菌種。而傳統杏鮑菇種植主要在簡易搭蓋的菇房里,全靠人力生產,看天吃飯,溫度、濕度等無法控制,因此一年只在12月至第二年1月生產一季,往往生產周期長、產量低,風險無法把控。現代設施農業技術的應用,福鼎開啟了杏鮑菇工廠化栽培之路。
在綠豐農業公司里,磚混結構的菇房一幢連著一幢,工人們正忙碌著采摘杏鮑菇。這些菇房,外觀看似尋常,其實內藏玄機。公司總經理童家永告訴記者,通過檢測菇房內的溫度、濕度等指標,借助網絡連接將采樣的數據保存到電腦終端,實現對菇房的控溫、加濕、通風等設備的自動控制。以控溫為例,杏鮑菇出菇一般在 13至15攝氏度之間,當溫度達不到這一數值時,菇房便會發出預警,并自動通過電腦操控制冷或排氣等設備進行調節,直到溫度達標,從而使杏鮑菇一直處于最佳的生長環境。不僅排除了各種天氣影響,實現全年全天候生產,更實現了產量、質量的最優化,每袋產量可比傳統栽培提高一倍。
目前,企業已建成這種養菌車間20間、出菇車間36間,通過工廠化栽培將杏鮑菇生產周期縮短至50天左右,各菇房交替培養、采摘,每天可出菇10噸,年產量達五六千噸,銷往福鼎、福安、溫州等周邊地區,年產值達兩三千萬元。同時,利用工廠化設備,企業還為周邊菌農加工菌棒,帶動30多戶村民發展黑木耳栽培。值得一提的是,杏鮑菇出菇后,其下腳料經回收發酵還可用于種植蘑菇,蘑菇栽培后的下腳料作為肥料下田種植玉米,玉米芯經加工后則用于培養杏鮑菇,從而實現循環利用、可持續生產。
“工廠化栽培是福鼎現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致力方向。”福鼎市農業局食用菌辦副主任周秦福告訴記者,除綠豐農業外,目前福鼎還有兩家企業正在推進金針菇、蘑菇工廠化栽培項目,這一新興模式將有效助推福鼎食用菌產業轉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