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27日訊(通訊員 丁妙燕 沈東杰 沈啟寒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 文/圖)走進龍坑村公益性生命公園,綠樹成蔭,花草繁盛,小徑蜿蜒曲折,就像來到一幅自然與人文和諧共融的畫卷之中。作為全縣首個完工的生命公園,西潭鎮龍坑村生命公園遵循“生態性、節地性、公益性”原則,堅持以實施“綠色殯葬、生態殯葬”為目標,實現了生態化、園林化、規范化的公益性生命公園建設要求,打造殯葬改革新樣板。
公園選址后,西潭鎮龍坑村不做“大拆大建”,實行節地生態安葬法。在建設過程中倡導就地取材,在保留原有荔枝樹的基礎上,打造“接地氣”的特色生命公園,更好滿足老百姓讓逝者“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愿望。公園內,立桿懸掛著“孝順、尊敬、關愛、孝親”文化標牌,還立有鐫刻著“落葉歸根”的石頭,讓孝親文化、生命文化等文化教育融于生命公園之中。“公園環境優美,設施、花景都非常好,方便子孫對逝去的親人進行紀念、祭掃,我覺得非常好。”龍坑村村民林海原說。
據了解,龍坑村公益性生命公園總面積5畝,共建設單穴墓位272個、雙穴342個,一處草坪葬區可安排560個,提供穴位約1516個,可滿足該村近30年殯葬需求。
西潭鎮龍坑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虎介紹道,龍坑村生命公園從選址、建設、管理都充分聽取民意,真正做到“民辦、民建、民管”。通過共建生命公園,村民們更加強化了“主人翁”意識,更加推崇綠色生態的殯葬方式。
自詔安縣大力推進生命公園建設工作以來,西潭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公益性生命公園建設作為當前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加快推進土地征遷工作,全面做通群眾工作。同時,鎮民政辦、林業站、自然資源所等部門全程跟蹤指導,扎實推進生命公園建成落地。通過一系列潛移默化的宣傳,村民的思想也得到了轉變,“喪事簡辦、留碑不留墳”“讓生命在青山綠水間延續”等觀念已經深入老百姓心中。
“我們始終堅持‘先公園,后安葬’的理念,根據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保留荔枝樹、增加新樹種花卉,保障‘不占地、不占林’的生態性,”西潭鎮民政辦負責人李雄生說,下一步,西潭鎮將聚焦群眾需求,結合移風易俗,加強宣傳引導,提升群眾理性認識“厚養薄葬”,引領和樹立文明綠色殯葬、倡導節儉從簡新風,真正把生命公園變成群眾滿意的民生工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