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以前性子比較急,愛跟人吵架,但是參加這些活動后,慢慢把自己的性子也磨平了。”回顧4年的義工經歷,林世波覺得,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在學習成長。
林世波,漳州義工協會元老級人物,也是同伴們口中的“陶子”。
彎腰撿起一疊塑料袋,時不時地擦拭額上的汗水。如果不是難度較高的這一次彎腰,也就看不到林世波的所有樂觀與堅強。
小時候的一次車禍,讓他的左腿高位截肢,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和常人一樣,求學、工作,甚至還做出許多人沒法做到的事——加入義工協會。此外,他還酷愛表演,自學薌劇、京劇表演,參加各類演出。
因為他這些平凡與不平凡,最近,薌城區文明辦準備推薦他參選感動漳州人物。
車禍后高位截肢 樂觀照進生活中
33歲的林世波,是華安仙都鎮人。1991年5月,林世波讀小學五年級時,因為一場車禍,左腿被高位截肢。兩個月后,他出院了,第一件事就是去參加期末考。“兩個多月沒看書,沒復習,我還考了七十幾分,成績還不錯。”回想起當時,林世波還有點自豪。
左腿截肢后,林世波并沒有自暴自棄,當時他就拄著拐杖去上學。
說起堅強的外孫,林世波的外婆說,她經常鼓勵他,“該生活就生活,該堅強就堅強”。
上了中學后,因學校離家較遠,林世波裝上了假肢。雖然能走路,卻不能走遠,走得太遠腳就會痛。
1998年學校畢業后,林世波在雅歌樂器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其間,他與單位同事一起到過武夷山、黃山、長城、張家界等地旅游,“我慢慢爬,再高的山也都爬到頂”。
在林世波看來,自己就應該跟大家一樣才對。林世波說,他樂觀開朗的性格應該是受到媽媽和外婆的影響,因為她們都是天性樂觀的人。林媽媽經常跟兒子說,自己能做的事,就多做一點;能幫助別人一點,就多幫助一點。
雖然努力想和常人一樣奔跑,但天性樂觀的林世波有時也會覺得累,“有時真的好辛苦”。
從不知義工為何物 到義工協會“元老”
2007年年底的一天,林世波閑來無事翻看報紙,在報紙上看了一篇關于臺灣義工的活動報道。對“義工”二字,他既陌生又好奇。看完整篇文章,林世波心里默默印記了這個陌生的詞——義工。
林世波想起以前讀書時,同學每天輪流接他上下學,那自己也可以無償幫助別人。有了這個念頭,林世波在網上搜索著關于漳州義工的信息。
他得知省里有個義工俱樂部后,就將簡歷投到了省里的義工俱樂部,說明了自己想加入的想法。沒過多久,林世波就收到省義工組織的回復。
2008年3月8日,林世波參加了在漳州的第一次義工會議。那天,正好也是他的生日,“我許了個愿望,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義工,盡自己所能,投身到自愿無償回報行列”。
到現在,環保、植樹、助老、助學……林世波參加了200多場義工活動。“平日翻看以前參加活動的相片,心里總是暖暖的。”
剛加入義工協會不久,林世波就和其他幾位義工,與市區工人新村老陳夫婦結成了“愛心對子”。老陳的兒子因車禍不幸去世,媳婦帶著孫子悄無聲息地離開家。兩個老人一直守著這個家,領著最低生活補助,請不起雇工。每周,義工們都會給老人打掃房間。4年來,義工們來來去去,有的因各種原因離開了,但林世波始終堅持到老人家里。
“他本身就是個殘疾人,還來幫助我們。春節回來,他還從家里帶了米糕要給我們。這叫物輕義重。”林世波對他們的好,老陳都一一記在心里。
每個月,林世波都要拿出120元,資助浦南一個貧困中學生,拿50元給慈濟基金會,另外,他還以媽媽的名義每個月捐50元給慈濟基金會。
不僅自己參加義工活動,林世波還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加入到義工隊伍。上周末,林世波所在的公司在他的帶動下,有8人一起加入了義工隊伍,也來參加慈濟的垃圾分類環保活動。
平時酷愛表演曲藝 想攢錢買副好假肢
周末,除了參加義工活動外,林世波還會繡些十字繡、做絲網花、折風鈴,家里的客廳,四處可見他的“作品”。不過,他最喜歡的卻是表演。他的QQ簽名上寫著:“我喜歡表演,那是另一個人生……”
雖然左腿高位截肢,但林世波通過自學,學會唱薌劇、京劇。他曾經在殘疾人文藝匯演、義工組織的晚會上表演京劇、黃梅戲、相聲、小品、啞劇等,他還教過很多學生跳舞,走時裝秀等等。“單位的文藝匯演,也都是他在組織。”同事黃炳南認為他是個有才的人。
在林世波的臥室里,還掛著一幅他穿著戲服表演的劇照,扮起女相惟妙惟肖,身上那粉綠的戲服,還是林世波自己動手做的。
現在,林世波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攢錢,買一副好的假肢,“能跑能跳的,因為我喜歡表演,表演要走位,要做動作”。林世波也渴望,跟正常人一樣能跑、能游泳。(本網記者黃穎 見習記者 戴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