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2月5日電 農歷春節臨近,臺灣糖業公司(簡稱臺糖)的“安心豚”梅花肉片產品被檢出瘦肉精事件持續延燒,引發島內食品安全憂慮。而瘦肉精來源至今未厘清,輿論指食品檢驗存較大漏洞,敦促當局盡快溯源。
綜合中時新聞網、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道,臺中市政府1月在臺糖梅花肉片中檢出禁用瘦肉精“西布特羅”,6次檢驗結果均呈陽性,相關情況于近日公布。臺“食藥署”稱涉事批次豬肉已全數售出,共2730包、819公斤。目前各地仍在回收下架中,恐超九成已被食用。有獸醫稱,“西布特羅”的毒性比美國“萊豬”中的“萊克多巴胺”高出近千倍。
臺糖是臺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下屬的本地企業,也是全臺最大的養豬企業。此次出問題的“安心豚”據稱來自擁有臺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良級認證的加工場,源頭的飼料、豬只及屠肉流程都經把關。臺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5日投書臺灣《中國時報》指出,若在公營單位如此嚴格的審查標準下產品都出問題,就代表臺灣食品安全檢驗存在較大漏洞。
他敦促當局盡速查出瘦肉精的來源并徹底改善,否則不僅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更將威脅臺灣好不容易建立的豬肉產業,“粉碎”豬肉出口計劃。
事件發生后,臺糖公司推稱瘦肉精系負責加工的信功公司在屠宰時污染,信功公司則稱臺糖在飼養中造成。從事農漁經濟研究的臺灣學者李武忠對此表示,雙方各說各話,相互推諉,如何令消費者安心?
此事還引發輿論對臺當局公信力的探討。臺立法機構國民黨黨團總召傅崐萁指出,民進黨當局曾經提出“食安五環”加強食品安全衛生保障,如今卻開放“萊豬”進口、巴西“毒蛋”,其食安政見完全破功,執政當局毫無信用可言。
臺灣民眾黨黨團亦發表聲明表示,去年爆發美豬“洗產地”事件,令許多民眾轉向本地豬肉,如今卻連公家單位生產的“安心豚”都食不安心。敦促有關部門檢討豬肉生產把關機制,及早厘清責任歸屬、確保消除食安疑慮,才能讓民眾吃得安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