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我隨同三明市皮膚病醫院院長張良及醫務人員一起來到沙縣麻風康復中心。這是三明市現存唯一的麻風村,目前收治麻風病人20多人,年齡最小的60多歲,最大的80多歲。
一到麻風村,張良就忙開了
張良帶領醫務人員到村里為麻風病人巡診。麻風村依山傍水,竹林碧海與外界形成天然的屏障
村里辟有菜地和池塘,村民可以實現部分食品自給自足
骨灰樓建成之前,很多逝者的骨灰只有幾塊磚“護身”
麻風村的老人們難掃心中孤獨,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愛
張良在檢查病人受麻風病毒嚴重侵蝕了的雙手
“噼噼啪啪……”車輛剛進沙縣麻風村,村民們就自發燃放鞭炮,歡迎我們。一下車,一張張笑臉迎了過來。
村民們紅潤的臉龐,硬朗的身體,與外界的村民沒有兩樣,這立刻打消了我心中的陰影。
一到麻風村,張良就忙開了,詢問村民健康狀況,為他們開藥,檢查身體。村民多是老年病和麻風病后遺癥,由于各種原因,治愈后他們無法回歸社會,麻風村成為他們養老送終的地方。
三明市皮膚病醫院每周派兩位醫務人員到村里,值班醫生每周堅持下村兩次查房,全天候醫療值勤,隨叫隨診。病人因特殊情況需要外出就診時,醫院按一定比例幫助報銷醫療費用;生活醫生為他們采購肉、蛋等副食品和生活用品。現在,麻風村村民都納入了市低保,每人每月生活費為410元,村里備有足夠的常用和急救藥品。每個村民有一套“單身公寓”,廚房、衛生間、電視都有,生活比以前改善了許多。村里還有菜地、魚塘,村民自己耕種、養殖,部分蔬菜和魚類自給自足,大家樂觀開朗,不因是麻風病人而自卑,最高年齡達到93歲。
洪梓良是麻風村的現任村長,今年77歲,在麻風村住了50多年,沒有妻兒。當過赤腳醫生的老洪發揮所長,日常幫助村民做一些打針、掛瓶等基本的護理工作。
“麻風病沒那么可怕,是人們的不了解,造成了對它的恐懼。1993年,三明市實現了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目標。麻風病可防可控,重在早期發現治療,治愈后的病人無傳染性。”院長張良介紹說,三明市屬于麻風病中度流行區,麻風病是貧窮病,過去多在衛生條件差的農村地區。從1958年開始,三明市開展麻風病防治工作,當時建寧、寧化、沙縣都建有麻風村,隨著麻風病的消滅,一些無家人照顧的麻風病人都被整合到沙縣麻風康復中心。三明市皮膚病醫院前身就是麻風病醫院,57年來,經過幾代麻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麻風病發病率顯著下降。由于麻風病潛伏期長,且無疫苗,近20年來,三明市仍有98例新發病例。
2014年年底,沙縣麻風村的“安寧閣”投入使用,市皮膚病院成為全國唯一為麻風病人建設骨灰樓的醫院。麻風病人在那里有了自己的根,張良心里的一塊石頭也落下了。過去,很多去世病人的骨灰無人認領,只有幾塊磚頭“護身”, 張良暗下決心一定要給病人找到一個“安居地”。他籌措了40多萬元,并爭取民政局等部門的支持,建起了骨灰堂,為遠去的病人安置了一個家。
麻風村還存在著不少困難,病房樓頂多次維修仍然存在漏水問題;入村山體存在地質災害隱患;住院病人進入老齡化,年老體弱或肢體殘疾,部分病人生活無法自理,一系列的醫療費和生活護理費,讓市皮膚病醫院負擔沉重。麻風村里的這一群體,仍然需要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周志鴻 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