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溪水從乾隆年間重建的鎮安橋下流過
大源村古民居多依山而建,青磚黑瓦與山林相互映襯
村民頭戴面具,跳躍騰挪表演儺舞
行走在千年前的古驛道上,遙望青山綠水環抱中的大源村,風格古樸的閩西北民居,炊煙裊裊,寧靜安詳。山村有靜也有動,當密集的鼓點響起,神秘粗獷的儺舞跳起來,首尾相連的赤膊燈也舞了起來。一個村莊,兩種氣質,靈秀之氣和野性之美在這里交匯。
三明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東臨邵武,西毗建寧,北倚江西黎川,地處兩省四縣市交界處,已有千年村齡。2010年年底,大源村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踏古跡,會古人,我們在這里尋訪歷史的記憶。
古驛道猶在 鄉愁不曾改
村里很安靜,身穿傳統服飾的老人,坐在屋檐下閑聊。見到有外人來,老人們都會熱情地招呼到家里喝茶,“到山里來不容易,來的都是客”。
從村口鎮安橋而行,走過通京橋,一條古驛道在村中穿行,蜿蜒北去。“村子始建于唐末宋初,已有上千年的‘村齡’,最遲在五代末期,這里已成為福建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大源村支書嚴建華說,大源村位于閩贛接壤之地,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特別是在清朝康、乾、嘉三朝時,迅速發展成為閩贛之間重要的貿易通道,村子因此鼎盛一時。
村里的古民居大多依山而建,層層遞高,青磚黑瓦與山林之景相互映襯,透露著山地村居的樸素與凝實。“都是閩西北客家建筑的風格。”嚴建華說,大源村落由嚴、戴兩氏先后開基,分別聚居于上大源、下大源兩個自然村。因此在上下大源兩個村落,逐漸形成了兩個古建筑組群,即上大源村的南溪廟、文昌閣、三圣廟組群,以及下大源村的隆興廟、永安殿、奎星閣組群等,“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20多處”。
村尾的文昌閣跨古道而建,北額“章閣”,南額“文亭”。村里老人告訴我們,這寓意著“文章”兩字,“古代赴京考生,走到這里,都要拜一拜”。而距文昌閣不遠處,是村中書院,有楓樹和柳杉相伴而生。如今家里有人遠行,村里人還會像古時一般,在“風(楓)流(柳)樹”下的神龕,點上香,祈福遠行的人一路平安。古驛道、古樹,不知寄托著多少鄉愁。
神秘儺舞中 信仰傳千年
推開上大源嚴氏祠堂的大門,陽光從天井照下,一塊“古儺新姿”牌匾格外醒目。“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五月十五、十月十五等特殊的日子,我們都是從這里開始儺舞祈福。”嚴建華說道。
伴著牛皮鼓聲,村民們頭戴硬木鑿刻的五官兇煞的面具,用粗獷的節奏前后穿梭、跳躍騰挪。舞者從嚴氏祠堂出發,沿村巷走遍各個角落,然后走古驛道,一路行進山野,寧靜的村莊瞬間異常熱鬧。
據嚴建華介紹,相傳距今千年的南唐時期,嚴氏老祖宗嚴續在朝廷做官時被人誣陷,只身逃到大源,在這里繁衍生息。之后,嚴續再度出山,皇上把宮廷里的儺舞賞賜給他帶回家鄉,儺舞便在山村里代代相傳。
儺舞產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是古代驅邪鎮魔的一種巫舞。南方儺舞曾一度消失,直到上世紀90年代泰寧縣進行民俗文化調查,在大源村重新發現古儺舞后,村里年輕人才再次組建起儺舞表演隊。大源儺舞也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除了儺舞,大源村還擁有傳統節日、傳統手工藝和特色傳統風俗等231種,其中一個省非遺項目是始于宋代的“赤膊龍燈”。據村民介紹,上下大源各一條“龍燈”,“龍頭”、“龍尾”精雕而成,“龍身”則是上百塊木板,插上特別的蠟燭和線香。正月時節,夜色朦朧中,燃燒著烈火的“長龍”在田野游動,蔚為壯觀。
小貼士
大源村位于泰寧新橋鄉西北部,距縣城33公里。從福州出發,沿福銀高速至泰寧縣,而后北行經過峨嵋峰自然保護區,到新橋鄉政府后,繼續北行8公里即到。目前,村里有多家家庭賓館,可以品嘗茶樹菇、筍干、米酒等原生態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