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中醫藥大學恢復骨傷學院獨立建制。40多年來,在幾代骨傷人的努力下,骨傷學科一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重點學科,并創造了獨特的南少林現代骨傷科思想體系,形成了南少林特色的中醫骨傷科思想流派。
4月17日下午,“主流媒體福州大學城巡禮”活動走進福建中醫藥大學。主流媒體記者團實地探訪福建中醫藥大學,了解該校中醫骨傷科學學科背后的故事。作為一個在全國首開中醫骨傷科學專業本科教育的學科,是如何寫好“傳承”與“創新”篇章的?
一張張照片、一件件老物件……走進中醫骨傷學科展覽室,骨傷學科歷史躍然眼前。
福建中醫藥大學骨傷學院負責主持工作的副院長李楠介紹:“中醫骨傷學科是在傳承南少林骨傷著名醫家林如高醫療經驗和專長的基礎上,為培養新一代中醫骨傷科專業人才而成立的。遵照周恩來總理‘將他的醫療經驗整理出來,留給后代,為人民服務’的指示,1975年福建省衛生廳先后派張安楨、王和鳴等與林子順醫師一起整理中國著名骨傷科專家林如高先生的正骨經驗。1978年,張安楨、王和鳴調入福建中醫學院后,在林如高老先生的支持下,于1981年4月在全國首先創辦中醫骨傷科學專業,在全國產生影響,中醫骨傷學科應運而生。”
▲林如高向張安楨、王和鳴和林子順等傳授骨折手法整復的要領和經驗
學校中醫骨傷學科的發展也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1985年獲中醫骨傷科學碩士學位授權點;1993年被批準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995年被批準為福建省“211工程”重點學科;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點;2002年再次被批準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010年第三次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重點學科,同年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骨傷學院……
▲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頒發王和鳴教授“中醫骨傷名師”稱號
2017年,因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學校撤銷骨傷學院二級黨委建制,骨傷學院教師并入中醫學院,成立中醫骨傷科學教研室,但這并不影響骨傷學科前行的步伐。中醫骨傷學科立足于南少林骨傷流派傳統,將禪、醫、武完美結合,共同構成了該學科的鮮明特色。
▲南少林骨傷流派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及服務社會等活動
據了解,該學科在傳承南少林骨傷流派傳統基礎上,通過人工智能、力學等多學科融合實現系統性創新,結合AI技術研發骨折復位模擬系統、手法整脊數字化平臺及疾病預警模型,實現傳統經驗的智能轉化并得到創新發展。
李楠表示:“學科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全方位培養。”在培養現代骨傷人才上,學科致力于構建多元化、創新性教育體系。積極推進虛擬仿真技術融入實踐教學,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與智慧課程群,增強教學互動與實效。增設南少林特色課程,融合傳統骨傷技藝與現代醫學理論,強化學生文化底蘊與專業技能。實施“科研進課堂”,鼓勵學生參與項目,培養科研思維與能力。同時倡導創新創業教育,激發創新意識與創業精神。推行“3+2”聯合培養模式,校院深度合作,實現理論與臨床實踐無縫對接。這一體系通過技術賦能、文化傳承、科研反哺和臨床深化,培養了一批批思想正直、專業過硬、技術拔尖的新時代骨傷專業人才。
▲李楠教授當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據悉,該學科一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重點學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骨傷科學》《中醫正骨學》《骨傷內傷學》《骨傷科影像學》主編單位,第一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術流派工作室建設單位,第二批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單位;擁有中醫骨傷及運動康復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骨重建生物力學實驗室等;2021年,南少林理筋整脊療法列入國務院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教材與專著
當天,主流媒體記者團還走進該校中醫藥文化博物館、中醫證研究基地、康復產業研究院、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共同探訪了新時代中醫學教育的使命與貢獻。(學校供圖)
海峽教育報記者 鄭琳琳 通訊員 林舒 許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