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通過項目引進、產業整合、科技推廣,尤溪食用菌產業呈現出環保栽培、數控管理、帶動力強的全行業升級態勢。據統計,1月-7月,全縣栽培食用菌9809.1萬袋,鮮品產量55728噸,同比增長13%;創產值3.38億元,同比增長16%。
近日,在尤溪洋中鎮的國家食用菌品種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一種名叫灰樹花的食藥兩用菌正進入采摘旺期。該中心所使用的物聯網自動控制系統,使坐在辦公室里養菌成為現實。
“我們栽培灰樹花,讓它們住空調房、享用LED燈,實現綠色化、智能化、觀光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具有30多年食用菌生產經驗的中心管理人員葉光燈說,因為運用高科技手段,食用菌從業人員告別了以往的“臟、臭、累”,而能像白領一樣,坐在電腦前,控制每間菇房的溫度、濕度,觀察食用菌的生長情況。
在監控室內,葉光燈向記者展示了這套由福建農林大學菌物研究中心研發的系統。
“以前,種植食用菌的溫度、濕度是靠師傅的個人經驗來判斷。那么多菇房走一趟下來,要三四個小時,即使經驗再豐富的師傅也難免有失誤。”葉光燈說,有了物聯網控制系統,實現了全自動化。如,濕度低于75%設備就自動噴水,高于85%就會停水;50多間菇房他一個人通過電腦就可觀察了。即使沒留意到某個菇房的異常變化,系統也會自動報警,并通過手機提醒。
他舉例說,以前種植菌菇時,曾發現一間菇房里的幾萬包菌包全被污染了。經調查發現,原來燒鍋爐的師傅是新人,經驗不足,在滅菌時溫度不穩定,造成滅菌不徹底。“如果當時有物聯網控制系統,在滅菌時就可自動感應、監控高壓鍋溫度。一旦發現溫度有問題,就可及時重新滅菌,挽回損失。”
安農(福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三明市首家獲得農業部直接批準菌筒出口的企業,他們也將物聯網裝進了生產車間。誰接菌、誰滅菌、什么時間生產、如何生產一目了然,讓國外客人能夠放心購買。
福建馬詩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新了物聯網的應用——把物聯網裝進了超市的產品專柜。“傳統的二維碼只能追溯產品的生產時間、生產企業,消費者對生產過程是不知道的。”尤溪縣食用菌站站長楊彬介紹,通過物聯網,不僅可看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數據,還能看到生產環境的影像,讓消費者買得放心。
為降低菇農的生產風險,尤溪正極力推進食用菌業應用物聯網。目前,已著手在農民創業園內的食用菌業安裝物聯網設備250套,下一步將在整個農民創業園區內推動重點企業全部安裝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