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縣朱子教育基金會發展,鄉賢累計捐贈資金2800萬元;南洋村鄉賢捐贈村建設資金超300萬元;吳厚望投資1億多元建設下村休閑觀光提升改造項目;余作紅為鄉鎮衛生院捐贈價值180萬元的CT設備……在尤溪,鄉賢反哺家鄉的故事比比皆是。
近年來,眾多鄉賢為何紛紛“燕歸巢”,成為參與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以“家”之名,呼喚鄉賢回歸
為打造在外鄉賢聯絡聯誼平臺,自2012年起,尤溪縣相繼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推動成立了8個尤溪異地商會。
在全國各地創業的鄉賢們引資引智,涉足文旅康養、現代農業等領域,引入外地優質資本、寶貴經驗和先進技術,助力鄉村振興。在兩屆尤商大會上,尤溪縣還為杰出鄉賢們頒發了“文公獎”“朱子教育發展基金突出貢獻獎”“回歸創業貢獻獎”等。
2021年初,為了引導高校畢業生以及各行業領域的鄉賢能人一起為鄉村振興聚力添彩,尤溪縣成立了“尤溪縣鄉賢促進會總會”,尤溪商會和鄉賢促進會互為支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商賢融合”的統戰工作特色之路。
“通過縣、鎮、村三級領導干部掛鉤聯系鄉賢工作機制,運用走訪、座談會等方式,縣工商聯進一步完善尤溪鄉賢信息庫,推動各鎮村成立鄉賢促進會,構建鄉賢成長與鄉村發展‘雙向奔赴’的共贏格局。”尤溪縣委統戰部副部長、縣工商聯黨組書記余光源說。
目前,全縣已成立1個縣鄉賢促進會總會,15個鄉鎮鄉賢促進會,7個村級鄉賢促進會,在冊鄉賢總數3000多人。
逐夢家鄉,在故土創造明天
連日來,在八字橋鄉,鄭清備忙著北山公園涼亭的籌建工作。
“眼下,木頭、瓦片等建材都準備好了,地基等工作也在進行中,預計下個月投用。”鄭清備是八字橋鄉商會暨鄉賢促進會會長。得知公園缺少休憩座椅,他組織鄉賢捐贈了2座涼亭。
2021年,為推動北山公園及早動工,鄭清備就組織鄉賢們參與了選址、協調用地等工作。此外,有鄉賢為一個自然村捐贈了70多盞路燈,以一己之力亮起了一條村道;通過以商引商,八字橋鄉賢相繼為鄉里引進了餐飲、廣告傳媒、民宿旅游等企業;發揮行業優勢,搭建政企溝通橋梁,積極為鄉里爭取項目……在這里,鄉賢成為鏈接鄉村與外界的資源紐帶。
“我們這群在外打拼的人一直都想為家鄉做點事,但苦于沒有平臺施展。隨著商會和鄉賢促進會成立,有了組織引導,大伙們心齊了,力也有處使了。”鄭清備說。
八字橋鄉民們多數在外從事小吃行業,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凸顯。為了給山里的孩子們鋪一條走出去的路,去年6月,鄉賢們推動成立了教育基金會。
為高考優秀學生發放獎勵金;投入近60萬元完善幼兒園的教學設施及活動場所;為中小學校更換護眼燈,捐贈電腦、書籍等;幫扶困難留守兒童……目前,鄉賢們已為鄉里的教育事業投入了近170萬元。
“我們的鄉賢大多是經營小本生意,在疫情期間損失很大。但大伙都愿意支持家鄉發展優質教育,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教育基金就突破了100萬元。”鄭清備說,大伙愛八字橋鄉的今天,更愛八字橋鄉的明天。
凝心聚力,銜泥歸巢助振興
“以前,村里到處都是雜草、泥巴路,也沒有路燈,一到夜里就黑漆漆的,都不敢出門。”“現在,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公園里的夜景也好看了。”……夏日炎炎,在新陽鎮林尾村廊橋里乘涼的村民,聊起了村里的變化。
“致富不忘鄉鄰,自掏腰包支持家鄉建設”成了林尾村鄉賢的寫照。從事大米銷售的余興然,每年無償幫助村民們解決蜂蜜、茶籽油等農產品滯銷問題;從事石材生意的余文然等人,為村里建橋修路捐贈了大理石等建材;村里啟動亮化提升工程,鄉賢慷慨捐贈燈具,并安排工人直接安裝;眾人籌資相繼建起村文化休閑公園、村級文化站、生態茶山步道……
“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除了上級撥付的項目資金,剩下的都是由鄉賢們出資出力建成的。這些年,鄉賢們共為村里籌資600多萬元,爭取到12個項目。”林尾村副主任余凌云感慨道,“鄉賢是鄉村發展的強大后盾。”
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林尾村還成立了“紅旗助學基金會”,激勵孩子們潛心向學;每到寒暑假,返鄉的大學生自發給中小學生補課,參與人數高達40人;從事教育工作的鄉賢利用專業優勢,在村里辦起了公益圍棋班、籃球訓練營等;鄉賢籌資建設的農家書屋里有文學藝術、親子時尚等書籍近千冊,是村民們茶余飯后的聚集地……
“書屋無人值守,全靠村民們自覺維護,大伙還會自發往書屋里添加書冊。這些年來,這里的書不減反增。”余凌云說。
“我們村培養出了7個博士、2個博士后,每年都有10多個孩子考上大學!村子變美了,大伙素質提高了,日子越過越好了!”村民肖愛梅自豪地說。
尤溪記者站 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