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菇棚內,楊龍金在察看草菇長勢。
三伏天里,暑氣襲人。但在泰寧縣的三明市運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菇棚內,溫度適宜,空氣里彌漫著陣陣菇香。
“草菇生長對環境和溫度要求很高。”廠長楊龍金說,該栽培廠房采用的是新型愛爾蘭智能溫控大棚,棚內全智能溫控,讓草菇住上恒溫“空調房”,一年四季都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
草菇是南方夏季特有菌類,喜高溫高濕環境。過去,草菇只能在夏季栽培,到了冬季,溫度過低,難以成活。有感于此,楊龍金與科研院所合作,引進智能設備,在全國率先實現草菇工廠化周年栽培,填補了草菇生產技術空白。
近年來,泰寧縣以打造特色農業產業為突破口,鼓勵支持草菇等特色食用菌發展。讓草菇住進“空調房”,僅僅是泰寧草菇產業技術創新的一個方面。
走進現代化菇棚,可見一顆顆草菇如黑珍珠一般“鑲嵌”在菇床的上下兩面。這是當地探索使用的“正反面出菇”生產技術,比傳統出菇方式多出一倍的出菇面積,能夠有效提升菇房的利用率。同時,當地還“變廢為寶”,將海鮮菇、鹿茸菇的廢菌渣發酵后用于草菇栽培。
不僅如此,當地還首創了“二次上料”栽培模式。“前一茬草菇采摘完畢后,在原來的菇床上再鋪一層7厘米厚的栽培料,又可以重新出菇。”楊龍金說,“二次上料”能夠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節省一次上下料的人工成本,“平均一個大棚可以節約成本2000多元,全廠一年可節約成本30多萬元”。
如今,在泰寧縣朱口鎮音山村寶蓋巖水電站邊的草菇生產基地有新型愛爾蘭智能溫控大棚18個,每個菇棚立體栽培面積270平方米,日產量達1500公斤左右,一年下來可收獲草菇500多噸。
工廠化生產,帶動當地菌菇產業蓬勃發展。眼下,當地正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農業產業化合作模式,通過技術培訓,引導周邊農民在基地內從事采摘、種植等工作,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得益于此,每個農戶年收入可達4萬至6萬元。(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唐茜 王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