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萬物蓬勃生長,在大田縣前坪鄉上地村,隔三差五,就收獲一大貨車的辣椒。眼下,上地村的辣椒以每公斤近5元的價格,進入永輝彩食鮮公司蔬菜物流中心,菜農們喜笑顏開。
已經58歲的村民鄭美蘭,丈夫在縣城做生意,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她一個人管理線椒2畝、南瓜1畝,還養了一批“跑山雞”。鄭美蘭介紹,現在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遇到了難題,到了60歲就被企業辭退沒辦法繼續就業,回村種地的人多了起來。
上地村不大,只有4個村民小組、108戶、523口人,村域面積6190畝。大多數村民在外務工,可謂“人煙稀少,無人問津”,鄉村振興的出路在哪?
“把拋荒土地重新利用起來,做強農業基礎,流轉土地,走產業化路子,充分調動農民種地積極性,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得到實惠,農民有盼頭,鄉村就有希望。”前坪鄉岱山跨村聯建黨總支書記兼上地村鄉村振興指導員林佳山告訴記者答案。
2018年11月,解放軍某部大校軍銜退休的部隊長林佳山響應大田縣委號召,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面對人口大量外流的省級貧困村,一度迷茫。
今年春季,種下了線椒、南瓜、苦瓜等蔬菜7.5畝的種植大戶林占思回憶三四年前的過去:以前,村里沒有機耕道,村民搬運肥料和稻谷完全靠人工。進山的小路連摩托車都無法通行,加上許多溝渠不暢,遇到洪水時水田經常被沖毀,他和其他村民一樣放棄耕作,致使耕地撂荒。
上地村在土地上破題,找到了“寸土生金”的密碼,上交了一份漂亮答卷。
近年來,村里完成環境整治、河道美化、飲用水提升后,大力實施機耕道硬化和灌排渠配套等,把路修到田間地頭、修到了山上,先后修筑了機耕道8.2公里。耕作方便了,撂荒后長滿數人高的斑茅、荒草地,被村民們重新開發利用起來。
土地有了,如何讓“寸土生金”,農人致富,吸引勞動力回村?引導農業產業化,穩定農副產品收購價,解決好銷售難問題,讓種植戶吃下“定心丸”。
上地村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公司+村民”發展模式,村民共同投資入股成立的佳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對接東部戰區陸軍、中鐵一局等單位,向部隊和央企的超市、食堂供應特色農副產品,實現“軍隊+央企+村”融合。今年初,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在上地村進行優質水稻試驗,試驗田種下水稻114個品種,村民引進4個品種試種了13畝。今年6月1日,在縣委組織部幫助下,上地村和永輝彩食鮮公司簽訂了《村企結對幫扶協議》,村民按公司的技術要求栽培生產線椒、南瓜等蔬菜,縣農業農村局幫忙種植技術培訓和指導,并且簽訂保護價,按各種蔬菜的采摘時間及時收購和提供包裝箱等材料,貨款當月結算付清,合同期限為10年。
“全村種有高山蔬菜200多畝、油茶300畝,養殖‘跑山雞’1.5萬羽,帶動農戶和村財增收。”林佳山介紹。
“我種西瓜的地是合作社提供的,不用租金,西瓜采摘結束繼續種蘿卜,機耕道邊套種的銀杏苗長大了移植作為綠化樹出售。”年初,村民林初利和在外打工回鄉的妹妹、妹夫合作,在村頭香火岬油茶山套種西瓜270余畝。他們采用嫁接技術,培育的7000多株西瓜分3個時段成熟,畝產預計可達到3000公斤。
山上油茶果,樹下土雞跑,田間果蔬綠,新修的機耕道所到之處水稻、蔬菜和瓜果長勢良好。路上,人來車往,村民們正在忙著采摘線椒等蔬菜,打包銷往廈門、漳州等地,上地村綠意盎然,一派欣欣向榮的“三夏”美麗圖景。
2022年,上地村農產品銷售額達1274萬元,村財收入70多萬元。如今,村民在家門口有活干、能掙錢,人和心都留下了,并且吸引更多人回村做大產業。
大田記者站 顏全飚 林生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