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城區圖
縣領導帶領多部門到現場解決問題
縣領導深入民生事業項目施工現場調研
東瑩化工環保制冷劑廠房
在“五個一批”項目攻堅現場解難題
光伏扶貧示范點
跨區域生態保護協作機制下的綠水青山
清流,古稱黃連,境內峰巒起伏、溪流密布,是一個地多人少的山區小縣,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落后的農業縣,特別在工業上,1950年之前都是為零,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清流縣在多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凝心聚力,攻堅突破,在產業發展、城鄉建設、改革開放、生態環境、民生幸福等方面下大力氣,促進經濟社會各方面沿著高質量方向發展。
產業發展高素質
改革開放四十年,清流工業從無到有,特別在氟新材料產業上,走出了自己的集聚壯大之路,成為清流經濟的支柱產業。
清流縣礦產資源豐富,擁有30多種礦產,其中螢石礦總儲量達3160萬噸,占全三明市總儲量的74%以上,為全省儲量最多的縣城之一。
螢石作為氟化工的原料,帶動清流全縣形成年產13萬噸氫氟酸、12萬噸硫酸等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國主要的基礎氟化工產品生產基地。
經過多年發展,龍頭企業東瑩化工2017年成為全市首家納稅突破億元的民營企業。隨后,該企業又連續投資建設環保型制冷劑項目,項目總投資4億元,擴建2萬噸R125,建設一條年產3萬噸R32和一條年產3萬噸R410a生產線。投產后,預計2020年東瑩化工的產值將達到50億元。
同時,引進雅鑫新型超純清洗材料生產項目,企業建成投產后,將年產電子級的氫氟酸6萬噸、硫酸6萬噸、硝酸1.2萬噸、鹽酸1.2萬噸、雙氧水3萬噸、氨水1.8萬噸、氟化銨1.8萬噸、蝕刻液1.8萬噸等新型超純清洗材料。據介紹,新型超純系列清洗材料是發展電子產業不可或缺的材料,市場前景好,產品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將出口美國、韓國和日本等國,達產后能實現15億元的年產值。
多措并舉,力促清流成為我國重要的基礎氟原料以及氟材料、新型制冷劑、含氟精細化學品等高端氟產品生產基地。
除此之外,清流還在林產加工產業、工業園區建設等方面加大力氣,培育屬于自己的工業基礎。
農業上則重在提質。以推進特色農業往工廠化、規模化、產業化、稅源化方向發展為重點,堅持質量興農,進一步做強花卉苗木、綠色林業、精致園藝、禽類制品及生態養殖等產業,加快構建清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城鄉建設高品質
近年來,隨著新理念的踐行,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的指引,同時突顯地方人文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特色,協調城市景觀風貌,逐步打造出了屬于清流特色的城鄉建設。
通過實施《清流縣域總體規劃2012-2030》,樹立全縣一盤棋的思想,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清流定位為海西“養生之地、溫泉之都、宜居之城、太極水城、生態之縣”,初步形成“雙軸雙城,四片四點”的規劃總體格局。“雙軸”是指依托永寧高速公路、307省道及新規劃國省干線所形成的發展主軸聯系主城、沙蕪賴坊、副城;204省道所形成的發展次軸聯系主城、長校、里田、林畬。北部依托同城環將龍津、嵩溪、嵩口三鎮串起形成的主城片和南部依托靈地、李家兩鎮形成的副城片為“雙城”。“四片”為主城片、副城片、沙蕪賴坊片以及長校里田片。田源、林畬、溫郊、余朋則為“四點”。
中心城區規劃形成“一帶三軸、一心四片”的布局結構。一帶,指龍津河濱河景觀發展帶。屏山路發展軸、迎賓路發展軸、長興路發展軸為“三軸”,以老城(太極水城)為中心的“一心”以及中心片、南城片、西城片、北城片的4個片區。
同時,結合鄉村振興,加強美麗鄉村規劃水平,大力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和宜居環境建設規劃工作,在規劃中注重“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彰顯地域特色,真正做到“產、城、人、文”有機融合,逐步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工作,著力打造清流歷史名鎮名村的美麗畫卷。
改革開放高層次
改革開放40周年,是更高的起點。
清流縣持續拓展改革的廣度和深度,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更好地為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拓展新空間、激發新活力。
河長制方面,清流縣在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探索新發展路徑,率先在縣級流域設立“雙河長制”;成立全省首個派駐生態綜合執法大隊檢察官辦公室;成立駐河長辦法官工作室;啟動“兩地四縣”閩江源跨區域生態保護協作機制,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
基層黨建創新“三加三帶”,即采取“支部+協會”“黨員+能人”“合作社(公司)+農戶”,以及“生產大戶帶小戶”“黨員能手帶貧困戶”“產業示范村帶貧困村”的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推整村脫貧致富,實現“黨建強、產業興、百姓富、村莊美”的目標。
機關黨建方面輪值“書記”、支部聯合共建打開新活力。抓基層,打基礎,利長遠,截至10月份,清流縣直機關共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32次、學習政策理論12次、上黨課23次、建設活動陣地13個,促進了黨建工作質量的提升。
營商環境方面,對標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六最”要求,落實“馬上就辦、真抓實干”作風,切實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對列入“五比五曬”的重點項目,開設“綠色通道”,落實項目審批“周末預約無休、窗口無否決權”“媽媽式”服務等服務機制,采取并聯審批、容缺預審等方式,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不斷提升項目服務水平,同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主動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圍繞《閩西南經濟協作區五市關于加快推進協作區建設的意見》中確定的16個方面的主要方向和領域,積極推動與協同區各兄弟縣(市、區),特別是與集美區建立更加深入、更加廣泛、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關系。鼓勵企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對接、經貿往來和技術合作。
生態環境高顏值
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良好生態作為發展的最大優勢和生命線,讓清流真正成為“山好水好”的“山區明珠”。
清流森林覆蓋率達78.7%,位居全省前列,這是最大的優勢,也是必須守護的底線。
突出大氣污染防治,實施一批超低排放改造及環保提升項目,加強城區揚塵污染管控,嚴格渣土車管理,進一步提升城區空氣質量;突出水體污染防治,全面深化“河長制”,加強流域源頭保護,重點推進工業污染防治、城鎮生活污染治理、農村及小流域水環境整治,持續提升清流水體質量;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堅持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有效利用相結合,并加強危險廢物管理和重金屬污染防治;持續打造清潔家園,完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回收體系,加快推進縣第二垃圾處理廠建設,爭取早日投入運營。
民生幸福高指數
脫貧攻堅是事關百姓生存發展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近3年來,經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我縣已有12個貧困村、12個空殼村實現脫貧摘帽,1112戶、3399人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0033%以下。
民生事業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加大補短板力度,著力解決教育、衛生與健康、養老和城鄉民生基礎設施等領域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
教育方面,2017年清流縣教育民生項目計劃總投資1.72億元,總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新增學位數1000多個。“全面改薄”五年規劃總投入4385萬元,包含校舍建設規劃項目12個,建筑面積14200平方米,設備購置規劃項目10個。同時,加快實施城區第三小學、城區第三幼兒園、清流縣龍津幼兒園等項目建設,醫療方面,清流縣對18個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實行醫療資源縣鄉村一體化“八統一”管理,不斷健全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更新醫療設備建設,兩年來,該縣已完成嵩口范元村、嵩溪伍家坊村等31個村衛生所新建和改造,縣婦幼保健院綜合樓、疾控衛生監督綜合樓和溫郊、里田衛生院及中醫院改造工程項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實施縣總醫院醫療綜合大樓、精神科病房等項目,實施三大“優秀人才”培養(培訓)計劃、落實山區醫療衛生人才政策等措施,進一步擴充薄弱學科醫學人才資源,著力解決基層力量不足、專科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養老方面,實施《關于加快養老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里山耘居康養旅游度假等項目建設,健全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合作機制,著力解決供需失衡、醫養融合不深等問題。
就業方面,加大縣人力資源市場線上線下一體化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力度,繼續實施“十百千”創業創新計劃,以創業帶動就業。
社會保障方面,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和大病、失業、工傷等保險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記者 吳火招 攝影 陳汝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