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的總結與提煉,是源自無數教育工作者長期的實踐積累,這種積累最有價值的便是積少成多的微創新式的積累。以微創新方式打造和易教育文化品牌,成為閩中尤溪校園文化創新的路徑。
一、以繼承中的不斷更新方式創生教育理論,創新校園文化
尋根不是復古,而是讓教育回到起點后再出發,更新式的微創新。《學記》雖然提出了和易以思教學模式,但是適應現代教學,還要有新的解讀,對課堂進行改造。這種解讀、改造,就是繼承中的不斷更新式微創新,它讓“經典的常道”在這種詮釋中實現了變通損益和與時俱進,使教育理論永葆活力。這種微創新形式不僅可以用于對傳統經典教育理論的改造,對近年來新理念也一樣需要這樣的微創新改造。因為新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變成教育舊理念,抓住不變的東西才是正道,才是本質,課改才能在常改、常新、常復舊中螺旋式發展。教育教學問題大多是老生常談卻又常談常新的問題,需要在習以為常之處比較、借鑒、批判、求變,需要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打破思維定勢,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接著說或重新說,這樣才能像教育家一樣用思考引領教育,用行動改進教育,用探索實現教育思想理論創新,讓舊哲學思想變成現代教育新理論。
二、以吸納中的逐步修正方式創生教育理論,創新校園文化
許多教育理論都有其局限性,或是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運用的不同,需要在吸納過去思想時,逐步修正去微創新,使舊理念擁有現代教育的思想價值取向;或是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需要在吸納現代思想時,逐步修正去微創新,讓教育理論逐步趨于合理。比如,快樂教育思想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寓教于樂教育思想;近代有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現代有愉快教育實踐;而新世紀出現的幸福教育是當代快樂教育新形式。在辨證思考樂學問題基礎上,以重視樂學與勤學、與苦學、與責任等因素關系的和諧為基礎,提出《和易以樂,善誘也》新的快樂教育觀。它就是一種逐步修正式創新,新的快樂教育觀更能體現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這一本質特征。客觀現實是教育理論滋生、生長的土壤,在這樣沃土上采用逐步修正式微創新,以逐漸吸納的滲透式微推進,從而把人類發現的更合理新成果,及時轉化為教育教學實際行動。
三、以融合中的因地制宜方式創生教育理論,創新校園文化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之爭,成為貫穿于文化教育領域的一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融合方式,是解決當前文化教育建設中的學習與創新、繼承與發展,民族獨特性與世界的普遍性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最優選途徑之一。《和易分層教學論》就體現了因地制宜式微創新。和易分層教學,直面由于學生層次的模糊劃分,導致分層教學的模糊性;按認知水平為主的分層,導致分層教學目標的片面性;同層學生的非認知性顯著差異,削弱分層教學的針對性;分層達標無休止的照顧,喪失共同學習的基礎等分層教學問題點穴開方。以不同層的關照重構分層教學的組織形式,借助“互聯網+”把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延展到課外,增加了學習時空,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與能力,落實和易分層教學策略,改善分層教學痼疾,推動有質量的、公平與包容的教育,引發和易分層教學變革。西方教育思想孕育于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巨大差異,如果生搬硬套,這些教育理論勢必很難在中國扎根。這就需要因地制宜式微創新融會貫通古今中西的有益養分,從而創造出具有更合理性的中國新文化教育觀,將外來文化本土化。和易分層教學觀,就是這樣的融合創新。融合創新可以跳出了原先的思維局限,為自己的思考與言說增添了一種新的視角、路徑、框架、方法和工具。這是人的精神成長的標志和方式,經由這樣不斷豐富與更新的過程,使教育理論的生命充滿足夠的彈性與張力,從而進入那種可以縱橫捭闔狀態。
四、以加減乘除混搭方式創生教育理論,創新校園文化
所謂混搭式微創新,就是通過加減乘除把他山之石變成教育新理論之玉。面對中西文化碰撞,首先需要具有中華文化的基因,文化自覺應然走向文化自信。游刃有余做加、減法和乘法是創新的重要方式。在原有基礎上的添加是加法式創新;從原有基礎上的刪減是減法式創新;完全擺脫原有框架重新構建是乘法式創新。加法式創新、減法式創新、乘法式創新,都是創新的不同方式而已,有時每一種都是獨立存在的,有時卻要歷經全過程。一些理念漸被遺忘了,通過加法、減法和乘法式微創新復又提起了;一些理念只被古人說,通過加法、減法和乘法式微創新后今人去做了;這樣的加法、減法和乘法式微創新,可以創生東方色彩教育新理論。《和易思想中的“三易”之道》一文,就是運用加法、減法和乘法式微創新創立的。在教育弘揚“三易”就是:崇尚簡態,追求核心的簡易之道;崇尚動態,追求生成的變易之道;崇尚常態,追求規律的不易之道。“不易”是相對的,“變易”是絕對的,只有“不易”的存在,才會有客觀規律的形成;人們才能夠認識世界,認識客觀規律,利用客觀規律來服務于我們人類。只有“變易”的存在,人類和社會才會向前發展,才會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只有“簡易”的存在,我們才不會把宇宙中的事物看得太復雜、看得高不可攀,才能解放我們的思想,讓我們輕裝上陣,輕輕松松、簡簡單單得去看世界。歷史發展的腳步是永不停息的,只有不斷用加法、減法和乘法混搭式微創新,教育的內涵才能緊隨時代,即時調整教育的發展方向,不斷創生教育新理論。
總之,這一切由教育理論微創新而引發的校園文化創新,得益于巧妙地引進了“微”理念,以“微”方式激活創新。和易教育思想研究雖然是微創新,但是正如周文王“演易”一樣,其實每一個卦像僅有一處與眾不同的微創新,就可形成絕無雷同的六十四卦龐大體系。這正是從量變到質變微創新漸變的力量。
(尤溪縣教師進修學校田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