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滋秋雨發新綠,塵埃散盡換新顏。連續幾場秋雨洗禮過后,位于大田縣上京鎮的永安煤業后畬礦區,碧空如洗,寶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與燦爛的格桑花相映生輝。這里原本是廢棄的煤矸場,進行平整后,投資3000萬元,新建150畝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5兆瓦,年發電量550萬千瓦時。
這里是礦區還是光伏產業區?讓人心生疑問。
從瘋狂賣礦到生態重建
大田縣是我省重要礦產地,長期以來受立地條件、礦山開發、人為開荒等多種因素影響,水土流失點多面廣、形勢嚴峻。根據2011年遙感普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39.83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1.95%;其中礦山水土流失面積18.52萬畝,占全縣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6.5%。
前坪鄉的鐵礦資源占大田縣礦產總量的40%以上,有近700年開礦史。
“川石礦區的鐵礦十分搶手。”前坪鄉礦業公司經理林生鐘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鼎盛時期,人口只有6000多人的前坪鄉,擁有14家礦山企業、29個采礦場和13家選礦廠。礦產資源的粗放開發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礦山嚴重水土流失,從而導致水環境污染,山體滿目瘡痍,露著被鐵鏟、炸藥與挖掘機刨開的“傷口”。
生態重建,迫在眉睫。大田人痛下決心整治經年沉疴,瞄準綠色轉型,全力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
2012年,大田縣被列為全省二類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國土資源部和省財政廳、水利廳在項目和資金上給予了重點傾斜。
礦山治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大田縣在全省率先開展“天地一體化”水土信息數據中心試點,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對全縣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對全縣18個鄉(鎮)的水土流失斑分強度、分類別進行精準防治,做到一鄉一策、一村一策、一地一策。
經過不懈努力,根據遙感監測,截至2016年底,大田縣水土流失率下降為10.38%,比2011年下降1.57個百分點,下降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7年,大田縣在編制完善“十三五”礦山水土流失治理計劃基礎上,制定了三年攻堅行動計劃,確保利用三年時間,全縣規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14萬畝,水土流失率控制在8%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