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三:過分煽情,不夠好吃
最讓觀眾不知所措的,當屬你想對著“舌尖3”流口水的時候,它卻偏偏想讓你流淚。翻回頭看,第一集中,章丘鐵鍋“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以及第二集“香”中,下崗女工紅姐對于煎餅攤的期望,表達還算克制;到了第五集“食”中,“食物”已經徹底淪為“情懷”的點綴。得月樓新老傳承中,只看見松鼠鱖魚一道菜;青島摔面,大篇幅講述的是孫師傅靠面養家的不易,原以為他講到“拉面的師傅上門挑戰最后甘心落敗”時,此處會有畫外音解釋拉面與摔面的功夫究竟有何不同,結果——并沒有;到了重病媽媽為女兒做早餐的故事,則成了地地道道的勵志故事,感人、催淚,但好吃嗎?
同樣的感人故事在“舌尖1”中其實也有,但講述方式完全不同。比如“蝦醬奶奶”。一個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產很受歡迎的蝦醬,對著墻上的一張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來照片里的人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倆在一起做了一輩子的蝦醬。短短幾句畫外音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的心。
節目組回應:“換口味”有隱情
針對“舌尖3”質量不佳的說法,2月23日,“舌尖”節目組在官方公眾號上刊發文章《為什么要創新?〈舌尖3〉創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變?》做出回應。文章講到了《舌尖3》“換口味”背后的隱情:“由于前兩季帶來的現象級傳播效果,時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來與前兩季進行對比。出于思維慣性和審美慣性,難免有不少觀眾對第三季的創新之舉一時無法接受……”
同時,提到了“舌尖3”面臨的困境:《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時,全國僅有40到50檔美食欄目,而現在,有大約400到500檔美食欄目在熒屏活躍著。還有“尋味”系列、“味道”系列、“一城一味”系列等幾乎覆蓋每一個省市的美食紀錄片。簡言之,美食紀錄片的市場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如今,觀眾的期待和反饋都已不同,在前兩季的基礎上,第三季如果沒有更多的創新、突破和發展,受眾也不會滿足。
也講到了“舌尖3”拍攝的認真,比如對于韓國泡菜入選世界六大非遺美食,很多網友覺得憤憤不平,因為據考證,中國制作泡菜的工藝歷史悠久,《詩經》就曾記載“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舌尖3》創作團隊曾為一顆白菜到揚州去了四五趟,還找到農業大學專門研究農史、蔬菜史的專家,而且到多國去查資料,花費大量心血,只為搞清白菜從北方到南方怎么演變的、中國白菜怎么傳到韓國的。
對于“舌尖3”八集背后的邏輯關系,總導演劉鴻彥表示,之所以做這樣的結構,其實是有內在的思考、邏輯和表達體系的,“大家都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這個博大精深的東西到底是什么?不僅僅是這個東西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層的東西。我們希望呈現這個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著的東西挖掘和呈現出來。”文/本報記者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