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1、馬化騰對于新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應用提得越來越細、越來越重;
2、醫療行業數據壁壘、信息孤島的問題依然健在。
顯而易見的是,第二點并非騰訊所能把控,因此馬化騰和這里不做過多分析。重點是第一點,如果你仔細分析這幾年騰訊的醫療布局,便能發現較為明顯的變化。
2015年11月23日,馬化騰用相近的姿勢、在同一個地方和三個不同的男人進行了合影,他們從左至右分別是:卓健創始人尉建鋒、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醫聯創始人王仕銳。
動脈網在分析之后,整理出了下面這張后來被不少媒體和醫療從業者所引用的一張圖:
當時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微醫代表著線上看病的場景、丁香園代表著醫生學術交流的場景、醫聯代表著醫生社交的場景、卓健代表著醫院互聯網化的場景。
三者的共通點是連接,是騰訊對醫生、患者、醫院三個醫療主體的連接。回過頭去看2016年馬化騰的提案,分級診療的核心不就在于連接嗎?這意味著,馬化騰的提案并非紙上談兵,他在真正用行動去落實自己的判斷。
那時候,我們思考的是:下一個會是誰?這個邏輯的推導建立在連接的基礎上。但在2017年和2018年后,騰訊開始轉變思路,從補足自己在醫療的各個服務主體的環節,轉向底層技術驅動醫療布局。
事實上,這并不意味著騰訊已經跳出了連接的范疇。相反,這是一種更加較高層級的連接。從單純的人與人,過渡到不同技術之間的連接,而它們之間的載體便是數據。
技術連接的結果是,它可以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從預防到診療到康復的整個環節的連接;實現各類醫療主體(醫院、醫生、患者)的連接;實現醫療與全行業的連接。
所以我們在2017年和2018年的提案中看到,馬化騰對于移動互聯網、信息平臺、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R/VR、物聯網等新技術進行了“一一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