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17日訊在前幾期的《聽鄉音·識莆田》欄目中,本報截選了莆仙方言反映莆田人人生觀及自然觀的諺語俗語,并做了詳細解釋,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在今天的欄目中,我們將從社會觀的角度,選取方言中與家庭關系有關的諺語,與讀者分享。
描述家庭現象很貼近生活
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但是“嘴門嘴齒都會廝搭”。76歲的莆田老人吳大爺告訴記者,這句諺語從字面上說就是上下嘴唇,或是嘴唇牙齒都會碰到,理解為最親密的親人也會發生各種摩擦。比如在一個大家庭內,有的家庭成員“食大房,抾私家”,吃的是大家庭的,積蓄的私房錢卻是自己的。
“厝厄勿會調厄三姓”,吳大爺說這句話指的是一家容不下三姓,說的是婆媳關系、妯娌關系往往比較難相處。方言歌謠《蜀尾鯉魚》中“蜀尾鯉魚上樓梯,做儂新婦大喫(chī同吃)虧”,反映的就是做人媳婦的艱難處境。因而就有了“不癡不聾,不作阿姑阿翁”之說,這句諺語來自莆仙戲《郭子儀拜壽》,勸作公婆的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要對媳婦太苛刻。“伯細嬸有蜀世,無兩世”,則是以下輩子不可能再成為妯娌來規勸人們。
吳大爺表示,這些諺語已經成為老古董,但是所描述的現象十分真實,在如今的社會同樣適用。
來源于生活成為做人哲理
吳大爺告訴記者,除了家庭成員關系,莆仙方言還有不少諺語規勸人們要與人為善。“做田好田邊,住厝好厝邊”,種田有鄰地,居處有鄰居,家庭之外要處理好鄰里關系。“蜀儂好,兩儂好;蜀儂歹,兩儂好”,這句話表示人際關系是相互的,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反之亦然。“甘草和百藥”,甘草性平味甘,可以和許多中藥配合,所以人的脾氣好,也就可以和各種各樣的人和睦相處及打交道。
莆田地方文史專家林春明表示,讀者列舉出來的這些諺語,對人際關系的描述形象通俗,適用于日常生活中。林春明說,這些古人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世世傳下來,就是一種做人的哲理。
征集令
如果您發現有趣的莆仙方言文字、句式或者諺語,并知曉其背后的意義,或者想要了解與之相關的特色習俗,請與本報新聞熱線95060聯系,我們將邀請相關人士,為您答疑解惑,與您共同挖掘莆仙方言的魅力。(海都記者陳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