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商貿活化石之一,將以嶄新面貌亮相。 記者昨日獲悉,涵江蘿苜田片區保護有了新進展,省里有關專家已對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評審稿)進行論證。
圖為蘿苜田片區全貌。
當年參與我市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專家吳天鶴說,蘿苜田之所以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核心保護區,是因為有多座近現代商賈宅第。如果說,千年古鎮涵江,商貿文化發達,蘿苜田片區無疑是窺探莆田商貿史的“露天博物館”。
對于涵江的商貿史,涵江區首任文管辦主任程德魯說,涵江外有天然良港三江口,內有四通八達的內河。唐代就憑臨海地利,游商海賈云集。宋代成為商貿集鎮。明代倭寇禍莆后,成為莆田商業中心。清代已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鎮之首,是閩中工商業中心和物資集散地。清光緒22年,日本“紀攝丸”號輪船進入三江口港,而后外船接踵而至。三江口直接在寧波、上海、大連等通航,涵江成為莆田主要商埠。1910年,涵江成立了莆田商會。
歷史因素成就了涵江成為商貿重鎮。在市圖書館,記者從相關史料里查閱到,建國前涵江商業的發展可分為5個階段。一是清初“截界”后,由于涵江商業和航運業發展,沿海商人多前往涵江。二是清中葉,航運業發達,航海發家的富豪比比皆是,今日我市文保單位中,不泛有他們奮斗蓋的大厝。三是清道光前后,莆仙地區盛產桂圓,制成的“興化桂圓”被“走水客”帶到浙江銷售后,后來連同“興化赤糖”又銷往全國各地,故有“無興不成鎮”的美譽。四是進入民國后,各行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向規模更大、資金更集中等方面發展。五是抗日戰爭時期,除三江口外,福建沿海各港口均被封鎖,涵江一時成為福建沿海與外界交通的中轉樞紐站,省內外客商紛紛涌入涵江。三江口港輪船穿梭,客商云集,市場空前繁榮,被譽為“小上海”。
位于涵江樓下街的“東方廿五坎”是“小上海”商貿發達的一處重要“遺跡”。這片現今所剩唯一體現涵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繁華景象的商貿棧房貨艙遺存沿河而建,上下兩層,25片紅磚拱孔騎樓,呈曲尺狀,站在一端,一眼望不到邊。當地居民告訴記者,“東方廿五坎”是俗稱,其真正的地名叫“鏡鴻里”。這是以這片棧房貨倉的主人陳鏡鴻命名的。上世紀20年代,黃石遮浪陳濟泉(號鏡鴻)三兄弟遷居涵江創業,以經營豆餅、洋油等生意成為涵江首富。他們在宮口河南岸建了一整條雙層紅磚騎樓建筑群,后來三江口的貨就轉運入宮口河集中,再從宮口水道輻射到莆田城關、仙游、惠安、永泰等地。開發宮口河南岸的成功增強了陳家兄弟的信心,他們又合資在交通便利的前林溝西岸建豪宅,同時在前林溝東岸向前林、樓下購地六畝建起棧房貨倉25片。“東方廿五坎”建成后,就被稱為“鏡鴻里”。當年還有道“鏡鴻里”石碑立在“東方廿五坎”坎出口處,碑上落款是清代御史、莆田人江春霖。“東方廿五坎”的建設帶動了前林一帶的繁華,此處棧房之大、貨物容量之多堪稱涵江第一,每年都有五六十萬塊豆餅從這里進出。
陳鏡鴻經營的豆餅業,是當時涵江商貿五大行業之首。這一時期的支柱產業還有桂圓、紗布、京果和輪船。這些具有商貿優勢的行業,還涌現出一批聲譽好的“老字號”,陳鏡鴻的“通美商號”就是其中一家。由于見證了商貿發達的“水上威尼斯”年代,如今“東方廿五坎”是涵江體現“江南水鄉”必配的插圖。2008年,被公布為莆田市優秀近現代建筑。除了“東方廿五坎”,附近還有馨美堂、雙茂隆等有多座體現“小上海”時代特征的近現代商賈宅第,這些建筑集中展現“中西合璧”風格,它們同屬于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
歷史的輝煌湮沒在發展的進程里。但由“東方廿五坎”延伸的商貿文化,現在已是涵江的“城市名片”。(湄洲日報 黃凌燕 蔡昊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