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包裹在濃得化不開的綠意中。行走,千奇百怪的瓜果懸在頭頂,不遠處飄來葡萄美酒的醇香。在村里,有全國首座鄉愁館,正如館中墻上的一段話所說,在這里,能夠勾起我們對鄉村的依戀、記憶、牽掛,那山那水、那田那丘……每一樣都會讓人魂牽夢繞、浮想聯翩。順昌縣埔上鎮張墩村,是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在村里采訪的這些天,我們漸漸感受到它的魅力,這是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千余米長的瓜果長廊讓游客流連忘返,市民還可以挑選形態各異的掛果購買
青山綠水間飄滿酒香
出順昌縣城,沿著閩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往北行進14公里,高低錯落的九座山丘,像九條綠龍默默地守護著一片綠意,我們到達張墩村。
空氣中帶著植物的清香,讓人不由得深呼吸。溪水纏繞著稻田,稻田環抱著連綿不絕的葡萄園,而古樸的農家屋舍,便點綴在這濃濃的綠色中,好一片田園風光。趁著周末,不少城里人攜家帶口,漫步在用山路、村道、田埂稍加改造而成的慢道上。
讓我們心醉的,是穿村而過、上千米長的瓜果長廊,人行走在其間,頭頂上是黃綠雙色的鴛鴦梨南瓜、表皮雪白的玉女南瓜,以及形形色色、叫不出名字的瓜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傍晚,村民們從瓜果長廊兩側的葡萄園走出,抬著成筐的葡萄歸家,此時正是村里釀葡萄酒的時節。在村民自建的酒莊里,擺放著成排的酒壇,“村里200來戶人家,有近一半人種葡萄、釀葡萄酒,去年全村釀了30萬斤葡萄酒,全賣光了”。張墩村支部書記林啟興說,以前村子并不富裕,“1988年,我們褲子里藏著1萬多元,到北方引進了葡萄苗,開始種起了葡萄”。幾年的嘗試,張墩村的葡萄越種越多,“我們學著用傳統方法釀造起葡萄酒,最后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葡萄村’”。
村邊,沿國道有一溜排開的小木屋,這是村民售賣自釀葡萄酒的地方。林啟興說,這里村民自古熱情好客,“葡萄種起來后,大家就招呼朋友來采摘,漸漸地,到村里玩的人多了起來”。于是村民們想到了美麗鄉村游,建起垂釣湖、瓜果長廊,辦起“農家樂”餐飲,“保存著原汁原味的青清山水、深生田園、靜凈村莊、最醉酒坊”。
村里建成了全國第一座鄉愁館
一座館保留下一段鄉愁
有山,有水,還有鄉愁。穿過一片柿子林,低矮的竹柵欄圍起一座通透的屋舍,一張張竹匾、竹篩懸掛在屋檐下,屋舍門口,有上了青苔的石臼和石磨,這里就是張墩村的全國首座鄉愁館。
在館里,我們見到了給谷堆“蓋章”的木板、使用起來“吱吱”作響的打谷機,舊時農村生活用具和玩具,一應俱全。
一群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著鄉愁館,好奇地詢問著每一件物品。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站在展品前潸然淚下。老人說,40多年前,他作為一名福州知青,來到順昌插隊,在這里度過了難忘的7年時間。聽說“第二故鄉”開了鄉愁館,老人便讓兒孫帶他回來看看。
林啟興說,今年5月,全縣收集了600多件農村生產、生活老物件,建起了這座鄉愁館,如今每個月都會有上萬人來參觀。順昌縣委書記韓康平曾表示,挖掘這些鄉土文化,為的是保存鄉村記憶。
品嘗一杯農家自釀的葡萄美酒,看著富屯溪靜靜流淌,農家炊煙裊裊,心里不由得升出一種別樣的鄉愁。林啟興說,他們要把鄉村建設得更美,“讓村民富足地生活在美麗鄉村中,讓城里人來感受鄉村的美麗”。
如花園般的張墩村
□小貼士
張墩村位于順昌縣北部,從福州出發至順昌縣城關,沿316國道行駛14公里即到。全村現有葡萄園400多畝,游客可以從每年6月底開始采摘葡萄,同時還可以體驗葡萄酒釀造。村里有多家家庭賓館,可以品嘗葡萄酒、山茶油、農家蜂蜜等原生態美食,以及金包銀等當地農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