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入秋,筆者近日走進壽寧縣平溪鎮“四同”黨性教育基地,只見成片的向日葵花競相開放,滿目的金黃隨風飄動,曾經的撂荒地正重新煥發生機,為該鎮打造“家園黨建”示范點再添新景(上圖)。
“此地塊之前是深洋茶場的拋荒地,且是一個個不規則的‘豆腐塊’,種水稻等產量很低,供自家吃都不夠。前幾年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增多,這里也就成了撂荒地,雜草長得比秧苗還快。”平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道紹介紹。
“豆腐塊”、撂荒地,怎么變成致富園、金銀田?平溪村黨支部以農村黨員“三個帶頭”活動為抓手,支部領辦成立壽寧縣豐興農業合作社,利用拋荒地塊建設農耕文化園和研學基地,在相關部門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根據季節氣候和實際需要制定耕作計劃,幫助黨員群眾在家門口實現致富增收。
如今,平溪村農耕文化園已經成為平溪鎮農村黨員“三個帶頭”活動實踐基地、“四同”教育勞動基地、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吸收脫貧戶和種植大戶加入合作社,種植大戶利用自身的銷售渠道優勢,確保生產的農作物有穩定的銷路,脫貧戶通過參與耕種獲得酬勞。目前,在文化園打工的村民已達20多人,每人月均增收2000多元。
近年來,不僅僅是平溪村,平溪鎮、村、企黨組織聯動,支部與黨員形成合力。平溪鎮其他村的撂荒地整治工作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做到了應耕盡耕、應種盡種,平溪鎮正在“糧食安全有保障、農民增收多渠道、鄉村振興迸活力”的康莊大道上穩步前行。(吳樂泉 吳美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