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1日訊 位于上杭縣北部的才溪鎮,素有“將軍之鄉”的美譽。而才溪鎮發坑自然村這個只有數百人的小村子,當年參加紅軍或赤衛隊的就有112人,其中有兩戶人家都出了紅色三兄弟。一戶是大家熟知的林金堂、林金森和林金香三兄弟,而另一戶就是鮮為人知的林仲森、林仲德和林仲達三兄弟。
當年,林仲森、林仲德和林仲達三兄弟血灑戰場,無一生還,其父母親就將侄兒林仲銀的女兒林開蘭做頂房養大,“英雄三兄弟家,一女頂四房”的故事就此流傳開。
村口的“英雄三兄弟”紀念碑
英雄三兄弟家 一女頂四房
在發坑村村口,佇立著一塊石碑,碑上刻著三位革命烈士的姓名,分別為林仲森、林仲德和林仲達。“紀念碑是他們的孫子立的。”在村民林先生帶路下,記者一行來到“英雄三兄弟”的孫子林海鑫的家中。
“我今年37歲,我母親林開蘭今年63歲。”林海鑫告訴記者,以前,農村留后都是傳男不傳女,但自己的母親是個“特例”,因為當年“英雄三兄弟”參加革命全部犧牲了,“英雄三兄弟”的父母為了留有后人,就將侄兒林仲銀的女兒過繼到名下,并在臨死時叮囑,不能出嫁,只能接受入贅,而子孫也必須姓林。
兩位哥哥犧牲后
弟弟又慘遭暗殺
林開蘭告訴記者,1933年,已是紅軍第十二軍一零三團一營連長的林仲森在攻打邵武縣城時,率先爬上云梯,被城墻上的敵人機槍擊中,光榮犧牲。1934年6月,林仲德擔任連指導員的紅軍獨立八團剛進入永定縣,就突然遭到國民黨兵包圍。林仲德在突圍過程中,主動要求斷后,為掩護戰友,英勇犧牲。
林開蘭說,得知兩個兒子犧牲后,父母又將小兒子林仲達送至政府,要求參軍。這年夏天,林仲達在外出執行任務時遭人暗殺。
編后:本次“青年新聞人·重走長征路”聯合采訪活動昨日落下帷幕。據悉,聯合采訪總行程近4000公里,走過了八個縣(區)市,刊發報道近500篇(條)。此外,在活動結束之時,“福建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國情教育實踐基地”也在古田揭牌。(海都記者 袁麗群實習生 馬振東 徐欣怡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