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晚,在福州九日臺音樂廳舉行的“相約九日臺”系列活動——“此聲有你”楊剛民族獨唱音樂會的互動環節上,一位福利院老人動情地說,楊剛對老人們細致入微的關懷讓他十分感動,多年來他和志愿者們每周一、周四不辭辛苦到福利院教老人們唱歌,他們是師生更似親人……近年來,福州市群眾藝術館廣泛招募各界志愿者,深入構建參與廣泛、形式多樣、活動經常、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使文化志愿服務大大充實了基層文化隊伍力量,成為當前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
堅持人文關懷,讓文化志愿服務情牽你我
關東小學位于閩侯荊溪鎮關東村,這里和許多農村學校一樣,面臨藝術教育資源匱乏的難題。2005年,市群藝館啟動了“藝術扶貧”工程,為貧困邊遠學校提供公益性藝術培訓。十多年來,市群藝館發動本館、縣區文化館業務骨干和各界文化志愿者走進40余所學校,培訓學生30萬多人次,積極探索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的新模式。關東小學校長蘇友勛告訴記者,志愿者們在學校開設過聲樂、器樂、舞蹈、美術、語訓、戲曲等多門課程,提升了學生的藝術技能和綜合素養,不少孩子在各類賽事中脫穎而出,他們挖掘出的一些好苗子還成功考入專業藝術院校深造。
堅持人文關懷,傳播社會正能量是文化館志愿服務的一個重點。在滿足各類人群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市群藝館尤其關注農民工、困難職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失足人群等特殊群體。今年,該館與福建心啟航家長互助會達成協議,由志愿者為自閉癥兒童開設公益培訓課程并提供排練場地,還成立了我省首個自閉癥兒童合唱團及非洲鼓隊。
統籌全市資源,構建文化志愿服務網絡體系
“激情廣場大家唱”是我市家喻戶曉的群眾文化金字招牌。近年來,該項目的內涵和外延也進一步擴展。湖畔之聲激情廣場的高建華團長對此深有感觸。她說,除了每晚的常規活動,他們還在市群藝館的號召下積極參與文化惠民“六進”、福州合唱音樂周等活動,走進軍隊、農村、開智學校等進行慰問聯歡,每年開展各類志愿服務300余場。
近年來,市群藝館利用人才和陣地優勢,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資源,以“總分館制”模式,建立以市、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志愿者為分隊的志愿服務隊伍架構,并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廣場、福利院、戒毒所、少管所等處設立志愿服務基地。目前,該館已有注冊志愿者4360人,建立服務基地262個,累計開展活動8000多次,受益人數上百萬人次。其中,文化惠民“六進”活動、“文化志愿手拉手”項目、“藝術公益課堂——全民普及提升計劃”入選了文化部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示范項目和典型案例。
完善制度管理,建立文化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從福州市群眾藝術館微信公眾號進入福州群文數字平臺注冊個人賬號,再點擊“志愿風采”版塊進入“志愿者(志愿團隊)注冊”子頁面,在市群藝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記者還體驗了一回該館的志愿服務平臺系統的注冊環節,僅5分鐘就能完成線上的操作。
該系統今年3月上線,涵蓋志愿者基本信息、活動招募、服務記錄、獎懲情況等詳細檔案。為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下階段該館還將對平臺進行升級,依托數字技術實現分類、動態管理,推進志愿服務規范化、標準化。
“管理制度完善、保障機制不缺位,是志愿服務后勁充足,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是市群藝館館長池小霞總結近年志愿服務工作得出的經驗。該館根據工作實際不斷健全志愿服務管理長效機制,明確志愿者(團隊)的權利義務和注冊登記、培訓、服務規范、考核評估以及激勵、保障等事項,還將進一步發揮志愿服務團隊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生力軍和群眾文化活動骨干的重要作用。(福州晚報記者 張旭陽 通訊員 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