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人大常委會打造專題詢問“121”模式 提升人大監督實效
核心提示
天下之事,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
從2012年開始,市人大常委會連續7年就城市內河整治與管理、舊屋區改造、道路交通建設管理、消防安全工作、房屋征收回遷安置等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詢問。常委會組成人員通過這一重要的監督形式,向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發起“民生追問”,從而使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與群眾的心聲“同頻共振”。
經過7年的實踐和積淀,市人大常委會總結出專題詢問“121”模式,即聽取一次政府專項工作報告、組織兩場專題詢問會議、跟進一次滿意度測評,為提升人大監督實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
專題詢問,“始”于問而不止于“答”,在其從“試水”走向“常態”的當下,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始終在路上。
明亮的房間、寬敞的步道、公園式的綠地、寬闊的樓距……近日,剛剛回遷至金鳳新苑的原高宅村居民高玲,每天都享受著入住新房的喜悅。與高玲一樣即將回遷的市民還有不少,他們正在裝修新房迎接2019年春節的到來。這是市政府認真兌現市人大常委會舉行的房屋征收回遷安置工作專題詢問會上承諾,推進安置房回遷工作的切實成效。
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現場。
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帶隊視察安置房建設項目。
人大監督:詢在點上問到要害
“人大監督工作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就應該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選擇監督議題。”市人大常委會領導說。
在市人大常委會實施專題詢問的過程中,所選擇的議題如城市內河整治與管理、舊屋區改造、道路交通建設管理、消防安全工作等,都與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2017年,福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把推動連片老舊住房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作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的重要內容,決定啟動城區連片舊屋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房屋回遷安置工作被列入攻堅行動并全面推進。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住’從來都是百姓生活的大事。因此,2018年市人大常委會將房屋征收回遷安置工作專題詢問列入監督工作計劃。”市人大常委會城環工委主任陳巍介紹。
專題詢問能否詢在點上、問到要害,是衡量這種監督形式是否取得實效的重要標準之一。
“今年2月,市人大常委會會議聽取了市政府關于全市房屋征收回遷安置工作情況報告,會后常委會組成人員就這項工作進行深入調研。”陳巍說,走訪市政府信訪部門,查看13個在建安置房項目,組織十幾場調研座談會,征求到數百條意見建議,最后歸納梳理成為專題詢問會上拋出的一個個問題。
怎么解決未按期回遷問題、如何加快產權證辦理、如何完善安置房配套、怎么解決老人安置難問題……專題詢問,問的全是火辣辣的問題,也是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陳展弘認為,“專題詢問開門見山,對問題不回避,把前期調研了解到和征求到的問題擺出來,彰顯人大監督工作的問題導向,寓支持于監督之中,促進問題的解決,這才是專題詢問的應有之義。”
政府應詢:坦誠回答有信有度
“未按期回遷安置的現象普遍、安置房的不動產權證登記難、安置房配套設施滯后……”這些長期備受關注的房屋征收回遷安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6月28日召開的房屋征收回遷安置工作專題詢問會上被常委會組成人員不斷提及。
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吳菁“打頭炮”,問的就是政府將采取哪些措施破解未按期安置的問題。“在會前調研中,我發現未按期安置的現象并不少見,個別征遷項目未按期安置甚至長達10年。”
針對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民生追問”,代表市政府前來應詢的副市長楊新堅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坦誠回答,并作出解決問題的承諾:
三年之內解決未按期回遷安置問題;集中力量攻堅,確保安置房的產權登記又好又快解決;今后安置房配套未到位要追責……
在此期間,楊新堅還鏗鏘有力地表態:“只要一戶沒有回遷,我跟我所有干這個活的班子一定睡不著覺。”此時,會議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專題詢問之后,市人大常委會形成問題清單,并要求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列出整改清單,明確整改時限和責任人。
10月31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二場房屋征收回遷安置工作專題詢問會,檢驗市政府及其部門兌現承諾的“成色”,進一步問深問透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經過4個月的努力,房屋征收回遷安置工作有了明顯成效:
鳳儀家園等6個安置房項目的不動產權證開展初始登記;光明港一期南地塊等3個安置房項目的配套設施建設已完成;首批300套小戶型公租房,應急用于舊改項目的70周歲以上老人過渡;上渡新苑、浦口新城、火車站改擴建工程安置地等項目的551戶安置房完成回遷選房工作……
創新監督:公眾參與全程推動
人大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比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各有側重,但又互相貫通。
“我們創新了專題詢問的宣傳報道機制,推動人大監督與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有機整合,以此進一步增強監督實效。”市人大常委會領導表示。
據了解,在確定開展房屋征收回遷安置工作專題詢問后,從會前調研到聽取市政府專項工作報告,從會議現場報道到會后整改情況宣傳,均引入市屬主流媒體用文字和鏡頭給予聚焦。
與此同時,在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開始應詢前的10分鐘,通過播放在事先深入調研基礎上制作的專題片,使詢問更加有理有據;通過福州新聞網等網絡平臺對專題詢問進行全程圖文直播,在此期間還篩選網友提問,實現會場內外互動。記者了解到,在此次專題詢問會上所提的19個問題中,有5個選自網友提問,有10個是前期公開征求意見階段群眾反映的問題,均是大家關切的問題。
經統計,專題詢問通過多渠道網絡圖文直播,從上午8時至下午3時,累計訪問量超過12萬人次,網友互動留言總數869條。
“可以說,專題詢問架起了場內場外的連心橋,老百姓最想知道的,我們都幫他們問了。”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主任饒春貴說。
專題詢問會后,市人大常委會還梳理網友留言中關于房屋征收回遷安置中的意見建議128條,交由相關部門給予認真回復。對此,網友紛紛點贊并表示:市人大常委會創新了專題詢問的宣傳形式,使人大的監督與群眾的心聲實現“同頻共振”。
“121”模式:專題詢問更富實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履行職權、增強監督實效。總書記關于人大監督工作的理念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兼任福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時,就提出要加大監督力度,運用多種監督手段提高監督實效。
“市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傳承弘揚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關于人大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注重創新監督方式,增強監督實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為民介紹,2017年以來,市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創新專題詢問監督工作,制定了《福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專題詢問辦法》,圍繞市委中心工作和群眾關切的重點問題開展專題詢問,著力打造“121”模式。
專題詢問“121”模式,即聽取一次政府專項工作報告、組織兩場專題詢問會議、跟進一次滿意度測評。為此,市人大常委會明年還將對房屋征收回遷安置工作專題詢問審議意見落實情況開展滿意度測評,完善監督鏈條,打好監督組合拳。
在“121”模式下,專題詢問有了全方位創新,突出針對性、注重實效性、增強互動性。比如,創新會前收集發現問題機制,變“單向找問題”為“立體找問題”;創新會中提出問題產生機制,變“導演式”為“實踐式”;創新會上發問回答機制,變“一問一答”為“多問多答”;創新會議宣傳報道機制,變“單一監督”為“復合監督”;創新會后跟蹤監督落實機制,變“點式監督”為“鏈式監督”。
“專題詢問機制的創新,提升了詢問的精準度和深度,也促進了政府及其部門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工作,推動政府部門結合詢問會上的承諾制定整改計劃、明確整改時限,使群眾關切的重點問題得到迅速推進和有效解決。”陳為民表示,今后還要把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結合起來,把法律監督與工作監督結合起來,把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剛性監督方式用起來,進一步提升人大監督實效。(福州晚報記者 李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