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花之魂
讓文明之風入腦入心
文明,靈魂在于民,只有人人參與才能成就一座城的文明。
“我女兒參加了‘兩馬童聲合唱團’,這是她在臺灣表演時的照片。”住在尚層建筑小區的吳女士拿出手機,自豪地展示孩子演出的照片。
吳女士說:“很幸福,這三年馬尾舉辦各種活動,為孩子接受文化熏陶創造了氛圍,也為我們家長教育孩子提供了條件。”說起這三年帶孩子參加的活動,吳女士如數家珍:“啊·船政頌”歌舞詩句文藝晚會、馬江海戰紀念館小小講解員比賽、“我們的節日·中秋”、馬尾區圖書館舉辦的全民閱讀活動……
馬尾,不僅擦亮船政文化品牌,還將核心價值觀融入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位馬尾人。
三年來,馬尾區數十位道德模范走上道德講堂,200多場的演講中,他們用親身經歷講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暖心故事;馬尾區陸續在全區6個小區、君竹路和東江濱公園等處設置核心價值觀造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飛毛腿集團、朝日環保等企業,深入探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路徑,把“中國夢”“企業夢”和“職工夢”有機結合在一起。
在各村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生活,村民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20個優秀家風家訓從古老的村子“走出去”,亭江鎮東岐村的村民們繪制圖紙,建設馬尾區首個村史館,用鄉村歷史教育村民愛國愛鄉。
馬尾城區俯瞰圖。
開花結果
讓市民享受文明
“您好,請問您來辦理什么業務啊?”
“有什么事,您下次可以打電話,我們社區有針對特殊群體的上門服務政策,您腿腳不好,下次我們去您家里辦理就好。”
……
溫馨親切已經成為羅星街道馬限社區服務大廳的用語新常態,一個個服務百姓的“小窗戶”,建立起了聯系群眾的“大橋梁”。不僅馬限社區,該區各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在接待辦事群眾時,都推行文明用語,還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推出了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等一系列服務方式,為群眾解決了不少燃眉之急。
多年文明創建,最讓人感動的是老百姓的自發參與。陳木仙是一位年過七旬的退休老黨員,面對一個無物業小區,她牽頭成立了小區義務“老管家”,不僅將各項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近期還發出分類垃圾回收倡議書,倡導居民對垃圾進行合理分類,再請廢品收購員定期上門回收,并將賣廢品的錢返還給居民。
“實行了一個多月,小區里丟棄的廢品少了,環境也更加整潔了。”陳木仙說。
“目前,全區共有注冊志愿者25588人、志愿服務團隊1042個,能夠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對市民文明行為習慣的內化作用,讓市民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得到自我提升。”馬尾區委文明辦負責人如是說。
沿江向海的馬尾是船政文化的發源地,當一座城市把文化與文明交相融合,綻放的文明之花讓滿城芬芳。隨著省級文明城區創建扎實推進,馬尾的城市品牌被擦得更亮了。(福州晚報記者 邱泉盛 馬麗清 通訊員 林穎)
孩子在幼兒園內玩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景在馬尾全區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