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美好生活城市之夜》數據發布會在中國合肥圓滿落幕。莆田憑借突出的美好生活綜合滿意度獲評“美好宜居典范城市”,這是繼2024年莆田獲評中國“年度美好文化城市”后又一殊榮。
圖為繁忙作業的秀嶼港。通江達海戰略港城,正冉冉升起。全媒體記者 蔡昊 攝
眼下的莆田,生態環境優越,產業特色鮮明。
市委市政府高點定位、前瞻謀劃,結合國家重大政策和全省產業布局,提出億噸大港、島岸一體化發展、木蘭溪產業新城、高鐵新城、媽祖健康城、莆商回歸等重大戰略,構建全方位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戰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在歷屆打下的良好基礎上,市委、市政府進行戰略謀劃,形成‘一五二三四’謀篇布局,各項工作有序鋪開。”市委書記付朝陽主持召開經濟發展重大戰略工作專題會時說道。
市級層面強力統籌,戰略辦、鏈長辦、招商服務中心協作配合,制定出臺《莆田市經濟發展重大戰略項目任務清單》,建立定期調度、專職掛鉤、信息匯集、跟蹤督促、工作評價等“五項機制”,蹄疾步穩、實干篤行,推動各大戰略實現突破,朝著“和美莆田、共同富裕”新愿景邁進。
億噸大港通江達海
上月29日,莆田港至寧波舟山港全程物流實現首航。當天,裝載2.5萬噸煤炭的“天予力量”輪從八方港口駛向寧波舟山港下屬的嘉興獨山港區。
寧波舟山港年貨物吞吐量連續16年蟬聯世界第一,航線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莆田港作為東南沿海的重要支點,已成為連接長三角與閩臺地區的關鍵紐帶。此次,莆田港和寧波舟山港的協作邁出歷史性一步。
根據莆田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與寧波港船務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提升港口物流效率、創新港口物流業務發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此次首航對優化閩浙沿海港口群資源配置、提升大宗商品供應鏈韌性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將為莆田加快建成“億噸大港”注入新動能。八方港口首次實現轉口煤炭至印度尼西亞;莆田港務集團首次與廈門國貿達成“海進江”業務合作……截至5月底,完成“海進江”業務154.47萬噸,同比增長23.57%。
莆田因港而立、依海而興,市委市政府統籌全局擘畫“億噸大港”藍圖,以機制創新破題、以產業集聚強體、以開放協同拓界,讓千年古港在新時代浪潮中躍升為鏈接閩贛、輻射全國的黃金樞紐。
建大港、抓項目、促發展,將“億噸大港”建設提升到城市發展戰略高度,出臺《打造莆田“億噸大港”工作實施方案》,實行“集中辦公、常態運行、定期會商、統籌協調”運作模式,創新“五個一”推進機制,即一張圖、一專班抓落實、一項目一個群、一周一協調、一月一推進和“四張清單”管理體系,即港口建設、生產、問題、政策清單,構建精細化管理閉環,全力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
2024年莆田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萬噸,增幅連續兩年穩居全省第一。羅嶼港口鐵礦石對臺中轉量連續6年領跑全國,成為兩岸大宗商品貿易的融合典范。“莆田至廈門”外貿內支線復航及“一船兩靠”運輸創新。
抓存量穩增長、抓增量擴規模、抓招商強后勁、抓戰略謀長遠,出臺《莆田市打造“億噸大港”港航生產發展扶持政策》,每年投入專項資金3000萬元,為產業興港匯聚動能。
戰略上贏得主動,對接大央企,謀劃大項目,形成大產業,港口經濟蓬勃發展。莆田構建了覆蓋106家規上企業的臨港產業鏈,五礦選礦、哈納斯LNG、國投湄洲灣能源供應基地項目、海水提鉀等一批臨港項目實現突破,永榮科技等39個省重點技改項目增產增效,成功推動煤炭儲備基地列入國家布局規劃,提升莆田港在全國能源運輸格局中的戰略地位。
島岸一體破局開路
湄洲島和北岸隔海相望,在歷史、文化、交通、經濟等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和互動,但島岸資源分布較散,功能聯動性弱。
為此,市委市政府堅持高位推動、敢于痛處下針,抓產業、興港口、強文旅、美城鄉,加快推動湄洲島和北岸一體化發展。
“既是雙向奔赴,也是同心同向。”市委書記付朝陽深入基層蹲點調研時指出,北岸更多做“加法”,錨定億噸大港目標,發展有質量有效益、綠色低碳的臨港經濟,全力攻堅重大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再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拓展腹地空間,推進港產城聯動;湄洲島更多做“減法”,突出內涵和質量,疏解非旅游度假區功能,提升生態環境,打好媽祖文化這張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層次水平,推動媽祖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堅持以改革精神、改革思維和改革方法破解島岸資源分布散、功能聯動性弱等困擾莆田多年的難題。莆田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激揚動力。成立島岸一體及相關開發區改革協調工作小組,下設4個專項工作組,負責島岸一體化具體工作落實。先后召開多場座談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屬地、專家學者、媽祖文化機構等各方意見建議,形成各界共識、回應民意期盼。市委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調研,召集專題推進會,研究論證、定期調度,指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推動島岸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
交通互聯是島岸融合的“血脈”,莆田以路網升級打通融合經絡,規劃湄洲島第二通道,開辟島岸往來新動脈。優化G228國道北岸沿線交通網絡,提升陸地通行效率。啟動東吳港區鐵路支線改造,完善海鐵聯運體系,提升航線運行能級。通過水陸空多維聯動,構建高效便捷的島岸交通圈。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夯基固本、揚長補短,發揮港口資源、媽祖文化等特色優勢,拓展發展腹地空間,為臨港產業提供支撐和保障,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互補融合,攜手開拓互利共贏的發展新局,為區域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融聚活力。
木蘭溪產業新城沃土新耕
“美好生活城市之夜”數據發布會上,騰訊AI給出莆田的宜居關鍵詞是“木蘭溪”。
已列入莆田市經濟發展重大戰略項目的木蘭溪產業新城,以“零碳智造灣區,涵海未來新城”為標桿,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產業肌理,在傳統賽道“涅槃”與新興領域“破局”中雙輪驅動,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向薄弱處攻堅、向關鍵處發力,著力解決涵江臨港產業園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打破碎片化發展格局,形成可連續成片開發土地。總投資98億元、年可創產值超120億元的循環綠色低碳產業園順利落戶,僅用不到70天實現項目從簽約到啟動的“莆田速度”,成為紡織鞋服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增長極。
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賽道同步突破,成功開拓云度汽車東南亞市場,簽約落地創能涵江100MW漁光互補項目并網、晶鴻300MW項目,引進福建華東航空智造基地,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莆田成立涵江港區開發建設指揮部。以涵江區興化灣港口開發有限公司等國有企業為投融資建設平臺,推動木蘭溪產業新城招商。積極對接聯東、莆田德濠等園區開發企業及相關國企、央企、民企,策劃引入培育低空經濟產業園、循環綠色低碳產業園、港口物流園等項目,推動木蘭溪產業新城產城融合、龍頭產業聚集。
圍繞鞋服、汽車、電子等重點產業的模具需求,涵江區打造莆田·模具產業園、國投·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園,與循環綠色低碳產業園形成上下游聯動,從再生資源利用到高端制造配套,實現多園區協同發展,推動區域產業生態向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進階。
奮勇爭先、再上臺階。莆田將繼續依托木蘭溪產業新城資源稟賦,以“一區引領、五園并進、鏈式發展、千億集群”為抓手,明確招商引資的重點領域,著力上下游產業招商引資,延鏈補鏈強鏈。
高鐵新城再啟繁華
借“園區20條”政策春風,莆田高鐵新城以站城一體為核,在產業集群的“密度”、基建升級的“溫度”、空間煥新的“亮度”上精耕細作,讓一紙藍圖在實干中蛻變為觸手可及的城市新核。
總投資16.9億元的莆田文化創意產業園正式竣工,集文創辦公、高端酒店、休閑娛樂于一體,成為展示城市魅力的全新窗口。
八二一街南伸工程沖刺9月主線通車,湖濱南路計劃6月底完工,打通主城區、新城與臨港區域的動脈。
荔城區新度片區、黃石鎮沙坂片區棚改項目一期相繼竣工交付,秀嶼萬達廣場、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莆田學校、莆田一中新校區、市第一醫院新院區落戶新城,讓越來越多群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
成熟一片、推進一片,滾動實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項目,推動新城落子起勢。
戰略落地需要土地、資金、人才等各種要素保障,莆田跳出傳統思維,創新要素配置,產生“1+1>2”組合效果。面對可開發的土地資源稀缺,莆田堅持“成片開發”和“騰籠換鳥”并行,集約節約、連片綜合開發,旗幟鮮明講投資效益和畝均稅收;對于閑置土地、廠房等各種沉睡資源,通過專項鼓勵政策,推動二次開發。
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既守護木蘭溪南岸生態基底,又釋放超2000畝產業空間,實現生態效益與發展效益雙贏。秀嶼區打造“五小微園區”、城廂區布局六大特色園區……全域推動差異化園區建設。特色產業生態賦能現代產業體系構建,讓匠心智造產業新城迸發無限活力。
謀定后動、篤定路徑,宏觀謀勢、中觀布局、微觀落地,以戰略“落子”激活發展全局、躍升城市能級。
媽祖健康城聚勢成群
從“民營醫療生力軍”到“健康產業集聚區”,莆田以改革為筆、創新為墨,既攻堅高端醫療裝備的“卡脖子”技術,又深耕閩臺醫療融合的“試驗田”,更以全鏈條生態構建生命健康產業高地。
“國之重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媽祖院區重離子學中心正式啟用,助力莆田切入高端醫療裝備賽道,打造全國核醫學新高地。
兩岸生技園發揮“制度創新試驗田”作用,以產業基金撬動臺灣吉宜醫療3D打印止鼾器、睡安智醫療機器人種植牙等項目落地,形成“臺灣研發+莆田轉化”的高效聯動。
依托海峽兩岸生技和醫療健康產業合作區這一國家級對臺經貿平臺,莆田發揮媽祖文化紐帶作用,深化閩臺醫療融合。福建基諾厚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首個落地的臺灣生物制藥項目,其司美格魯肽原料藥每克價值超黃金,產品遠銷海外并計劃擴建生產線。同時,莆田推出“臺胞就業房租減半”“研發場地免費試用”等惠臺舉措,吸引臺企臺胞加速集聚,打造對臺醫療合作“橋頭堡”。
政策精準、審批高效、要素保障,莆田以全鏈條服務助力企業“輕裝上陣”。聯東U谷?數智健康產業港實現“五證同發、拿地即開工”,18個月完成建設;栢合冷鏈集配物流園作為全省首家醫療器械第三方倉儲試點,打通產業供應鏈關鍵環節;興莆產業投資基金、秀嶼健康產業基金及北岸經開區首支產業基金形成“資本矩陣”,精準支持生物醫藥企業成長。政策、效率、資本三輪驅動,構建“引育留”全鏈條產業生態,為千億醫療產業藍圖筑牢根基。
莆商回歸同心致遠
5月19日,莆田市模具行業協會成立,深圳市京鼎工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志強擔任首屆會長。
遍布全國的莆籍模具企業年產值超千億元,從業人員逾10萬,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模具產業發展專班,由市委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推動成立莆田模具協會,吸納會員單位162家,進一步凝聚全國莆商模具企業力量,推動產業資源集聚,聯結產業高地,加速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
從模具鋼供應鏈平臺到精密模具研發基地,從產學研合作到智能裝備產業園,莆田加速布局模具產業生態。舉行“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對接會,簽約32個項目,總投資87億元,意向訂單6億元,銀行授信150億元,為莆田“智造力量”注入新動能。
戰略要實施、目標要實現,關鍵在于機制。莆田健全管理機制、搭建對接平臺、整合優勢資源,推動GNP轉化為資本、信息、技術等發展要素,形成反哺家鄉經濟社會發展、提升莆田GDP的重要動力。
以機制為梁、平臺為橋,匯聚全球莆商資本“源頭活水”,深化“莆商回歸工程”,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用好“天下莆人”平臺,健全市領導干部掛鉤異地商會機制,分領域繪制莆籍人才地圖,選聘“招商引才大使”,建立公益事業建設項目庫,匯“商”聚力,激活回歸興業“新動能”。
提綱挈領戰略,落到一項項具體的任務、一個個實打實的項目,把“四梁八柱”立起來。
每一項戰略都是一塊打基礎、利長遠的磚,既定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一塊一塊磚壘上去,聚沙成塔、星火成炬,莆田正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以戰略定力應對變局,以實干擔當開創新局,持續深化經濟發展重大戰略,挺直脊梁、崛起閩中。
□全媒體記者 黃凌燕 通訊員 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