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者泉州
在福建自貿區的四個區域中,后來者是泉州。
福建一名官員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四地的方案都報到福建省政府,估計還會有好幾輪的商討。但他特別提到,福建最初上報的方案是平潭、福州、廈門,泉州是后來加入的。
這與泉州臺商投資區一名管員的說法一致。
這名官員告訴澎湃新聞,泉州的臺商投資區整體有200多平方公里,申報自貿區的15平方公里覆蓋兩個片區,分別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和臨港物流園區,以制造業為主。
在進入自貿區“梯隊”之前,泉州的定位更側重在“海上絲綢之路”。
“本身福建列入自貿區,就有兩個主題,一是對臺,一是‘海絲’。分給泉州的定位,其實更偏向‘海絲’。”上述泉州官員說,“因為泉州人的僑眷關系多,很多在東南亞做生意的。”
立足對臺,“海絲”新載體
福建自貿區的定位清晰,立足對臺。
按當地媒體的梳理,參與申報福建自貿區的區域,都在“對臺”上做足了文章:平潭綜合實驗區原本就是“因臺而設”;廈門則提出要“要在吸引臺資和對臺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等方面加大制度創新”;福州提出“突出區域特色,要以兩岸經貿合作為核心,發揮福州獨特的對臺優勢,加強對臺投資、貿易、航空、金融、旅游、農業等方面的先行先試”。而泉州臺商投資區總體功能定位之一,便是“全國重要的臺商投資聚集區”。
當然,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福建意外殺入第二批地方自貿區,還有一個理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出海口。
此前的11月19日,福建省商務廳副廳長鐘木達曾在《福建日報》上撰文稱,自貿園區作為新時期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新高地,是福建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新載體,福建應以自貿園區為新抓手,全面拓展與“海絲”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探索新途徑。
四地各有定位
在具體產業定位上,福建自貿區4個區域各有特色。
黃端介紹,平潭要建設自由港;福州以平潭自由港為依托,主要發展開放型經濟,接受平潭的輻射,類似廣東和香港的關系;廈門著重定位在現代服務業;泉州是生產型服務業。
"對臺’是福建自貿區的一塊招牌,但不局限于這個。”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說,貨物貿易方面,物流、商貿這些,對臺、對外可以都一樣,服務貿易不一定開放給所有地區,可以只開放給臺灣。比如兩岸服貿協定的一些內容,雖然臺灣沒通過,大陸可以在福建自貿區先做。
這一切都還未成定數。廈門象嶼保稅區管委會一名人士直言,“省里面在統籌,還沒有定調,我們不好多說。”
相關閱讀:福建自貿區對生活的影響 福建自貿區好處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