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廈門西海域,救助人員正準備放歸我省首次成功救助擱淺的中華白海豚。福建日報記者 林梓健 攝
9月26日,經過一個多月的救助,一只在南安海灘擱淺的中華白海豚,在它的出生成長地廈門西海域被放歸。這是福建首次成功救助擱淺的中華白海豚。
這只白海豚今年4歲,是一只亞成體雌性中華白海豚,體長約2米,體重約110公斤。8月17日,它擱淺在南安海灘,后被人發現。接報后,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第一時間協調南安市農業農村局、泉州歐樂堡海洋王國樂園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站、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救護研究中心啟動救助工作。
根據救助人員和專家現場檢查評估的情況,該白海豚需轉運至專業救護機構進行治療。隨后,它被轉運至泉州歐樂堡海洋王國樂園水生野生動物救助站。經一系列檢查,救助人員發現它存在心肺功能受損、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胸鰭脫臼等狀況,情況危急。
救助站請來骨科專家為該白海豚正骨復位,然后進行輸液、灌胃、吸痰、霧化治療和全天候看護,并定時監測其呼吸和游動狀態。經一個多月的治療,它已恢復健康,各項指標均正常。9月19日,經專家評估,該白海豚符合放歸條件。
“這只白海豚出生在廈門,今年5月曾在廈門海域和它母親一起出現過,可能是從廈門西海域向東游后,對當地海域不熟悉,誤入擱淺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先艷表示,擱淺的白海豚較易受傷,救助存在諸多困難,國內外成功救助的案例極少。本次救助,從接報到現場檢查、安全轉移,再到救助人員和科研人員爭分奪秒進行專業救治,展現了福建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高水平。
中華白海豚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海上大熊貓”,是檢驗海洋生態環境的一個指示性物種。據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志愿者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軻朝介紹,全球有中華白海豚6000多只,其中4000只左右在中國,而福建不超過100只。
為保護中華白海豚,福建省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省里組建了“福建省水生野生動物救護聯盟”,泉州建設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站,廈門投資5800多萬元建立了全國首個中華白海豚救護基地——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作為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廈門在全國率先出臺中華白海豚種群及棲息地保護地方性規章《廈門市中華白海豚保護規定》,并會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常年開展中華白海豚監測。(福建日報記者 林梓健 游笑春 陳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