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創新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海絲揚帆 法治護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對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提出明確要求,對加強涉外法治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也是改革開放重要省份。
以改革破難題,以開放迎新機。2021年起,福建省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創新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堅持“法商融合、以商帶法、以法促商”理念,匯聚高端法務人才和資源,落地國際商事海事爭端解決機構,努力打造“立足福建、輻射兩岸、影響全國、面向世界”的法治服務平臺,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商融合,營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
走進海絲中央法務區福州片區服務中心的實體服務大廳,司法、法務、泛法務、知識產權、涉臺公共法律五大專區、35個服務窗口依次排開。在知識產權服務窗口,福州眾韜知識產權事務有限公司案件部經理陳華華正耐心地為前來辦理業務的商標申請人黃鑠雯答疑解惑。
黃鑠雯是福建省亞太經濟貿易合作促進會會員服務部主管。今年4月,她開始為公司商標、版權注冊忙碌。“之前,我們申請注冊商標需要的資料多、流程長,多虧窗口工作人員指導協助,僅3個多月就拿到了商標注冊申請初步審定公告通知書,服務特別高效!”黃鑠雯高興地說。
要維護知識產權,如何辦理?想找律師辦理業務,找誰靠譜?在海絲中央法務區福州片區服務中心,這些需求10分鐘就能完成對接,已然成為廣大民企身邊的“全鏈條服務中心”。
無獨有偶,泉州市按照“法商融合”的建設思路,將泉州絲路法務區融入泉州中央商務區建設體系,入駐31家律所和40余家法務相關企業,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辦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經過深入思考謀劃,省委決定發揮優勢、立足實際,創新探索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
福建省高位謀劃,成立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涵蓋30個部門,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對法務區建設定位、發展思路等深入論證,不斷建章立制完善體系,出臺《海絲中央法務區總體建設方案》《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在全國率先將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寫入地方性法規。
從廈門啟航,逐漸擴容至福州、泉州兩個片區。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廈門片區先行先試,出臺《支持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的若干措施》,在完善法務產業生態圈等多方面實踐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福州片區發揮省會城市優勢,創新“政務+法務”發展模式;泉州片區推動完善一區多園布局,“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入選2023年地方改革典型案例。省、市、縣(區)上下一心,全方位推動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從“一紙規劃”到“多點開花”。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海絲中央法務區將法律服務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配套產業,圍繞“絲路海運”“兩國雙園”和金磚國家合作等重大項目,設立RCEP公共服務平臺、域外法查明中心等配套機構,出臺面向金磚國家法律服務機制,已受理涉金磚國家商事案件100余件,標的金額超25億元。
筑巢引鳳,集聚資源釋放紅利
隨著海絲中央法務區各類高端資源和支撐要素加速集聚,企業在獲得便利服務的同時,法務、泛法務產業也獲得新的市場和增長點。
廈門海上世界1號樓4層,北京隆安(廈門)律師事務所占據了這層大部分。這段時間,律所正計劃將該層剩下的一處300多平方米的辦公空間租下來,進一步擴大規模。
“廈門作為外向型港口城市,進出口貿易活躍,對涉外法律服務需求巨大。”律所高級合伙人、副主任林偉文說,啟動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后,律所聞訊而來落地于此,目前已成為自貿先行區內最大的律所。去年,律所服務合約標的金額達2500萬元,發展迅速。
不僅是法律服務,會計、審計、金融、稅務、中介等上下游產業鏈條中的各方也正在海絲中央法務區集聚。
高素質法務人才是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支撐。海絲中央法務區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法務人才智庫,做優法律人才“生態圈”。
從今年4月起,青年律師張潔清每月都會在海絲中央法務區福州片區服務中心的綜合法務服務窗口輪崗半天,為群眾和企業提供公益法律咨詢服務。張潔清來自北京市煒衡(福州)律師事務所,今年剛剛入選法務區福州片區首批青年法務人才庫。“通過參與拍攝系列普法視頻、參加法務區舉辦的各類論壇及講座,我不斷學習成長,執業方向更加明晰,執業信念更加堅定。”
法務區建設加速推進,離不開數字政法與法務科技的硬核支撐。
海絲中央法務區積極探索法務與現代科技協同發展,促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技術與法務區建設相互融合,“海絲中央法務區·云平臺”線上法律服務超100萬人次。此外,創新提出“警安法務科技”產業思路,推動建立法務科技共同體,聯動110余家企業培育法務科技產業鏈,年營收超過300億元。
目前,近4000家法務、泛法務和法務科技企業在海絲中央法務區線上線下集聚,持續釋放“1+1>2”的協同效應。
揚帆遠航,打造涉外法律服務平臺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持續升溫。2023年,福建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10089.2億元,占同期福建省外貿總值的51.1%。但在“走出去”“引進來”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相關的法律問題。
不久前,廈門一家企業因遭遇涉外跨境貨運合同糾紛發出求助:“我們與南亞一家企業簽訂了某設備零件的買賣合同,但是該企業支付了首付款后,遲遲不愿支付剩余尾款,并希望解除合同。多輪協商未能達成一致,對方企業關閉溝通渠道后失聯。該怎么辦?”
位于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的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廈門)代表處在收到相關函件后,迅速與廈門企業負責人員溝通,掌握案件情況并列出材料清單。經過中立協調、磋商,目前對方企業已同意重新履行合同義務,并愿意支付50%尾款。
作為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全球首個代表處,廈門代表處的設立為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國際商事爭議解決提供了更多選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健全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制度,培育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時期,海絲中央法務區順勢而為,積極打造國際商事海事爭端處理優選之區。
設立廈門國際商事法庭、廈門涉外海事法庭、泉州國際商事法庭;在全國首創發布《自貿試驗區臨時仲裁指南》,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中心建立合作關系……海絲中央法務區通過制度型開放,積極幫助國內外企業防風險、化糾紛、維權益。據統計,目前已受理來自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商事海事案件近2300件、標的金額超190億元,涉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14個。
涉外法治交流合作走深走實。通過連續舉辦三屆海絲中央法務區論壇,承辦或協辦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司法合作國際論壇、第二屆中國-新加坡國際商事爭議解決論壇、第七屆國際調解高峰論壇等國際性法務活動,海絲中央法務區已吸引海內外6000余萬人次關注,為法務區建設注入更多動力。
“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是一項戰略性、創新性、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未來我們將堅持邊實踐、邊總結、邊提升。”省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將在運行機制上再突破,在平臺整合上再升級,在產業生態上再優化,推動法務、泛法務與金融、科技等關聯行業聚合發展,面向“一帶一路”推出更多優質法律服務產品,為涉外法治建設提供福建樣本和方案。(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實習生 康如詩)
青年學子看改革
以改革精神破解難題推動創新
□周典熹(作者為福建師范大學學生)
聚集法務人才,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與高端法務機構合作,為企業提供法律支持;發揮地理優勢,為涉僑涉外法務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在“閩山閩水物華新·全面深化改革的福建實踐”青年新聞人聯合采訪活動中,我切身感受海絲中央法務區為建設更高水平法治福建,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法治保障作出的不懈探索。
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并沒有太多可以參考的范例,福建立足實際,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從無到有、從零起步進行摸索和實踐,不斷創新政策舉措,一路攻堅克難,走出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新路。瞄著問題去改革,著眼解決問題去推進。比如,海絲中央法務區福州片區的服務窗口和工作室集聚法務、泛法務等各方面服務,并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積極打造全鏈條服務中心。期待海絲中央法務區繼續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更好地為共建“一帶一路”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