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基層監督點多、線長、面廣等難題,省紀委監委創新信息化監督手段,打造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
讓小微權力“曬”在陽光下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基層監督體制機制改革;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
村集體財產收支、涉農資金發放、貧困戶動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在基層,這樣的小微權力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看似微小,卻連著民生,關系人心向背。
然而,村級小微權力運行不規范、基層監督質效不高等情況仍有發生。近年來,省紀委監委創新信息化監督手段,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通過“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臺”架構,集公示公開、投訴舉報等功能于一體,讓小微權力運行更加公開透明,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村級事務公開晾曬
“大家看,十里花街花木合作社的建設項目已經進入施工階段,工人們和工程車輛正在現場忙著作業……”不久前,在漳平市永福鎮西山村,村“兩委”干部陳銀平在施工現場用手機進行直播。村民們陸續進入直播間,你一言我一語地向村干部留言提問。
這個直播間并不“帶貨”,而是在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直播公開晾曬村級小型建設項目進展。“看到項目施工過程,我們心里更有數了。”村民們欣慰地說。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鋪開,村級小型建設項目按下“加速鍵”,因工程量小、資金量少,這類項目往往精簡審批手續,簡化發包流程。“但如果監督跟不上,看似不起眼的小項目就容易成為滋生基層腐敗的溫床。”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有關同志表示。
公開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劑”。把項目全程“曬”在群眾手掌心、“曬”到群眾眼皮下,離不開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的有力支撐。
用改革的思維謀劃工作,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2023年上半年,省紀委監委在基層實踐的基礎上創新打造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以“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臺”為總體架構,為做強基層監督提供有力抓手,迅速在全省推廣開來——
平臺前端延伸監督觸角,采取“村村有群、戶戶入群”模式,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群主,鄉鎮的掛村領導、紀委干部等也加入群里;中端開發小程序,拓展公開村務信息、收集處置群眾投訴和民生訴求等監督功能,可鏈接至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監督一點通”平臺;后端則搭建管理后臺,匯集微信群和小程序的數據。
目前,該平臺已鏈接全省1.7萬多個村(居)近4萬個微信群,近1000萬人入群。
群眾關心什么,平臺就“曬”出什么。各級紀委監委會同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建設等部門,按照黨務、村務、“三資”、項目、民生資金和其他共六大類,梳理村級小微權力清單,細化公開內容、時限等要求。村干部每月在監督微信群中,一方面把村務等各類事項材料拍照上傳至監督平臺,并轉發至監督微信群進行公示;另一方面,將項目的實施和進展情況通過直播同步更新,得到了許多村民的積極回復。
急難愁盼全程督辦
去年7月,閩侯縣洋里鄉長基村村民在監督微信群中反映家中生活飲用水水量小的情況,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某某并未認真對待,于次日在平臺上隨意答復已派人上門檢修。8月3日,群眾再次反映該問題,鄉紀委立即跟進監督,林某某不再敷衍以對,很快到現場處理,并與群眾溝通取得理解。
曾經,群眾遇到這樣的民生小事,有時就不了了之。有了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群眾可以通過文字、語音、隨手拍等多種方式在監督微信群中求助或咨詢,還可以通過監督微信群里嵌入的小程序提交急難愁盼問題,值班村“兩委”干部看到后會第一時間跟進、回復、解決,村一級難以解決的,將逐級上報至鄉鎮及以上部門。
群眾在看,紀委也在看。當群眾的訴求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時,鄉鎮紀委的督辦就會緊隨而至。立足“監督的再監督”,紀檢監察機關監督跟進群眾訴求辦理全過程,建立起受理、分辦、反饋、問效的工作閉環,形成“群眾有事群里說、有意見村里辦、有阻力紀委來推動”的互動監督模式。紀委全程督辦,也更好促進了基層干部嚴守工作紀律,轉變工作作風。
改革舉措成效初顯。據統計,平臺運行以來,全省收到各類投訴、訴求26萬余件,辦結25.9萬余件,辦結率達99%,其中約九成在5天內辦結。
平臺數據進一步助推監督提質增效。市、縣兩級紀委監委可以從后臺“一屏盡覽”本地數據,從海量信息中捕捉共性問題,開展行業性、區域性專項整治,推動職能部門對題作答、解決到位。比如,針對群眾在平臺反映強烈的城市建筑垃圾清理不及時、處置不規范問題,南平市紀委監委將其納入2023年度“點題整治”項目,推動市城管局組織聯合執法,開展專項行動。
“大數據”和“大腳板”共同發力。省紀委監委在平臺開發了“紀檢監察干部訪民情”功能,要求基層紀檢監察干部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帶著平臺收集的信息和群眾的“質疑”下鄉,提高監督精準性。
在平臺基礎上,福建各地加大個性化探索力度,推動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廈門市紀委監委探索將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與“近鄰監督”模式緊密結合,推動3000多名“近鄰監督員”走街入戶,發現、監督、推動問題解決;莆田市紀委監委推動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與市“一張圖”平臺融合,打通渠道壁壘、加強信息共融互通……
結合正在開展的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福建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充分運用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大力查處群眾身邊“蠅貪蟻腐”、及時回應群眾關切訴求,在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行業性系統性問題,推動職能部門促改促治,真正讓老百姓有感有得、認同認可。
自治活力有效激發
過去,村(居)開會研究集體事務不少是“關門議”,事辦完了群眾才知曉,導致部分群眾參與村(居)集體事務積極性不高。“現在不一樣了,村里的錢怎么花、事怎么做,拿起手機一點便知,還能在微信群和平臺反映問題、發表意見。”家在安溪縣城廂鎮經兜村、常年在廣東經商的老孫說,有了這個“寶貝”,村里的大小事務盡收眼底,也樂意盡點綿薄之力,支持家鄉發展。近兩年來,老孫向家鄉捐資累計超過200萬元。
保障群眾知情權,激發群眾熱情,進而積極參與、主動監督村里公共事務,這是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帶來的可喜變化。
不少鄉鎮紀委書記坦言,基層干部人手有限,發現一條有價值的問題線索很難,如今有了監督平臺,相當于基層監督多了成百上千只“眼睛”,監督執紀質效提升不少。
永安市小陶鎮紀委書記潘曉群對此體會頗深。小陶鎮不小,轄區35個村(社區),總人口超3萬人,但鎮紀委只有3名干部,平時面上跑得多,點上深入得少,如今小微權力監督群成為他們開展工作的“千里眼”“順風耳”。
有村民通過鎮紀委留在小微權力監督群中的電話,向潘曉群反映村里早些年工程款支出不規范不透明的問題,疑似村干部私吞工程款。鎮紀委隨即通過實地走訪、調閱資料等方式開展調查核實,發現該村原村干部以合作社的名義,違規套取“以獎代補”資金26萬余元。
“這個群和平臺實現了紀檢監察監督與群眾監督的貫通協同,讓群眾愿意跟我們交談交心,對我們基層紀委干部幫助很大。”潘曉群說。
村干部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壽寧縣平溪鎮湖潭村黨支部書記陳善文表示,一開始對村務在線公開不無顧慮,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已逐漸嘗到了甜頭:“村民的質疑少了,理解信任多了,激勵我們更用心用情做好村里的工作。”
隨著更多村務事項在線公開、在線直播,村民們逐漸習慣上平臺了解村務、咨詢政策和反映問題。一些在外地務工的村民也常常通過平臺實時了解村集體收入與開支,更關心村里的發展,對家鄉的歸屬感不斷提升。
以透明換取信任,以監督贏得民心。經過一年多的全省推廣運行,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已實現“群眾積極參與、村干部自覺接受、紀檢干部用好用活”的階段性目標,成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優化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部署,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基層紀檢監察監督的若干意見》,深化運用‘智慧’監督,切實發揮好平臺察民情、紓民困、解民憂、暖民心的作用,實現從‘有’向‘優’、從‘量’向‘質’提升。”省紀委監委相關負責同志說。(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通訊員 林青)
記者手記
在深化基層監督中增強群眾獲得感
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惠農補貼資金、農村集體“三資”、村級小微工程建設等是村民普遍關心的村務,與村民切身權益密切相關?;鶎有∥嗔ΡO督平臺之所以受歡迎、有生命力,根本原因是能夠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每個人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參與者。強化基層監督,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重視和運用好群眾監督的力量。簡單便捷、直聯群眾的微信群、小程序成為平臺主要載體,暢通了群眾監督渠道,猶如設立了無數個“前哨”,有效消除了監督盲區,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潛伏再深也能發現,蠢蠢欲動者膽子再大也得收斂。
群眾監督作“前哨”,執紀執法作“后盾”,紀檢監察監督和群眾監督協同貫通、形成合力,保障小微權力規范運行,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正風肅紀反腐就在身邊、公平正義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