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指節與按壓
屏幕尺寸的增減,對于交互操作與使用習慣來說有著決定性的改變。當用戶發現他們的手指無法在現有的屏幕上完成熟悉的操作時,就會開始尋找另一個維度的交互探索。
關于Force Touch壓感屏幕,其實是蘋果最先在Apple Watch上添加的,初衷是由于手表屏幕尺寸太小,蘋果希望盡可能在小屏幕上減少菜單按鈕,因此壓感屏幕實際上作為了一個無形的按鈕存在于手表屏幕上。
在隨后的MacBook 2015款中,蘋果再次使用了壓感技術。不過由于MacBook的觸控板本身面積很大,用戶基本不用顧忌在上面進行任何的點劃操作,因此蘋果對于這項技術只給出了兩個應用,其中一個是在視頻加速快進時用力按壓加速度提升;另一個是在網頁中用力按壓預覽新的網頁。除去這兩項應用,很難再找到可以使用壓感屏的操作。這也是目前壓感屏幕所面臨的最尷尬之處:它的價值,必須體現在點觸、長按以及滑動三種操作方式以外。但現在對于華為EMUI系統來說,這樣的交互幾乎不存在。而在蘋果最新發布的iPhone 6s上,蘋果為iOS重新創造了這種新的交互形式——預覽(Peek),才得以使這項操作最終落地。不知道同樣的交互形式,會不會出現在華為未來的旗艦機型號上。
Mate S在前期推廣最大的噱頭莫過于壓感屏幕的加入,不過當我們看過IFA華為的發布會就會發現,華為對于壓感屏的使用頗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意味(評測機甚至不具備壓感屏幕功能)。
目前Mate S的壓感屏已經展示的功能包括在瀏覽相片時用力按壓屏幕,使得按壓位置的圖像隨力度大小不同而放大縮小。但從操作的過程來看,放大和縮小的顯示效果并不平滑。而退一步說,雙擊放大圖片的體驗真的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嗎?而壓感屏的另一個演示則更像是功能性演示,用戶打開一個稱重應用,隨著按壓屏幕的力度不同,應用會顯示出不同的重量,這幾乎就是將壓感屏的工作原理以應用的形式展現出來,在實際使用中,稱重的物體能否以點的形式接觸屏幕,這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華為Mate S開箱上手
壓感屏幕的表現不讓人滿意,但是指節交互的表現倒是相當不錯。由于手指與指節識別不同,同時支持指節的滑動與敲擊,因此在實際使用時,指節操作可以說打開了另一個手機屏幕,用戶可以通過設定好的指節手勢打開相機、音樂等應用,拋開學習成本不說,這樣的設定比劃出一個二級菜單然后找應用點選快速的多。
除了指關節滑動打開應用,Mate S還支持單指關節敲擊截屏與雙指關節開啟錄制屏幕。雖然這些應用都不是殺手級別,但是在手機交互發展進入瓶頸的今天,這樣的操作可以為手機加上一個不錯的分數。
指紋識別按鍵也成為了增加交互維度的一個新工具。在Mate S上,指紋識別鍵被定義成了一個微型的觸控板,用戶可以在任意界面下下劃呼出通知中心,在相冊界面可以左右滑動進行圖片的切換。下劃呼出通知中心的設定在剛使用時確實相當驚艷,單手操作時對于屏幕頂端不易觸及的區域,指紋按鍵的位置相當趁手。不過在使用了更長的時間之后,指紋按鈕后置的設計也開始暴露一些問題。
在使用手機時,由于解鎖鍵位置幾乎就是食指平時最容易擺放的位置,因此在握持時,經常會出現誤操作呼出通知中心的情況;而在把手機塞到褲子口袋里的時候,同樣由于指紋解鎖的黃金位置,使得經常在把手機塞到口袋里過程中解鎖了手機,又要掏出來重新鎖屏,情況出現頻繁的時候還是讓人心煩。這大概是屬于按鍵位置過于貼心而帶來的煩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