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旅游中,總想在有限的時間里,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體驗城市中最本土化的韻味。然而,一場深度旅行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和體力。對于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體驗他鄉風味,成本最低的方式,還得是互換特產。
所謂“互換特產”,就是有交換意愿的雙方,通過網絡建立聯系,約定互寄家鄉特產。至于寄什么、寄多少,全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寄出自己熟悉的美食,收獲來自遠方的美食,這種“互換特產”的方式,既能體驗他鄉的地道風味,還能結識不同地方的朋友。
如今,“互換特產”已然成為一種新型社交方式,正風靡各大互聯網社交平臺。各地網友紛紛安利家鄉美食,準備特產禮包,互相傳遞并收獲來自遠方的溫暖。
“對我這種吃貨來說,出去旅行就是為了吃好吃的。既然我沒法親自去,舌頭也一定要嘗嘗當地的味道。”才體驗過“互換特產”的市民張女士說:“最開始是在互聯網上看到這個方式,便和一位四川的網友約定進行互換。雙方都購買了價值約兩三百元的美食,不至于有經濟負擔,但又能買到不少特產,足夠把一張桌子堆得滿滿當當。她給我寄的都是我從來沒吃過的四川食品,而我在購買石獅特產的時候,也發現了許多從沒有吃過的石獅美食,這倒是意料之外的收獲。”
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饒,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產。雖然網購日益便利,但外地人難免會存在一些“信息差”,難以買到更受當地人青睞的特產。而通過“互換特產”,只要在家等待快遞的到來,就能以效率最高的方式獲得一份當地人為你精心挑選的城市特色美食大禮包。一方面,“互換特產”通過禮物的流動與交換實現了互通有無;另一方面,那些跨越空間距離來到網友身邊的特產,也是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溫暖。
“互換特產”并非明碼標價的市場交易,而是你來我往、投桃報李的社會交換。即使參與互換的雙方約定特產價格,也難以做到完全“等價交換”。很多時候,“互換特產”憑借的是參與雙方的誠意和心意,而不是完全依賴商品及其價格。甚至有些網友還會寄出自己親手制作的特產,確實難以用價格衡量。
張女士表示,通過“互換特產”不僅吃到了許多從未見過吃過的各地美食,還為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許驚喜,感受著“開盲盒”帶來的新鮮感與滿足感。她說:“更為關鍵的是,‘互換特產’就像一條紐帶,讓一些人交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讓原本素不相識的人產生了社會聯系和交往。”(張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