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中國有不少人和家人朋友一起去日本旅游。不少中國人對日本細致周到的服務贊不絕口,但似乎很少對在中國國內遭受的惡劣服務表達不滿。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22日報道,中國人果真追求細致的服務嗎?中國人與日本人對服務似乎有著不同的理解。
投訴太麻煩,選擇妥協
“也許是中國消費者和服務行業在低水平服務上達成了妥協,”遼寧大連的女性公務員小董苦笑著說。
報道稱,小董最近和同事一起去了在當地獲好評的餐廳。落座之后看了看菜單,發現光看菜名完全不知道是什么菜。小董問店員,“這菜拿什么做的?怎么做的?”
但那個店員明顯露出很厭煩的表情,回答稱“大概是炒菜吧”。盡管小董無法原諒店員的態度,但仍然點了菜。小董說:“投訴太麻煩,生完氣心情也不好,沒人喜歡這樣吧。大部分中國人都習慣了這種妥協。”
報道表示,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過半。在全部勞動者中,服務產業的從業人員也超過四成,正在逐步實現政府力爭的“從制造大國到服務大國”的轉變。伴隨這種變化,以優質服務為賣點的企業也在不斷增加。
要求周到服務很奇怪
報道稱,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服務態度在整體上感覺有待改善的地方很多。在迅猛發展的中國,沒有明顯感到服務質量變化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國消費者“死心了”。
大連的公司職員小傅在日本留學了大約5年,剛回國時發生的事讓他至今難忘。在日本,小傅曾在居酒屋等處打工,完全習慣了日本的接客方式等。因此,當他被國內的服務環境沖擊到時,將不滿發布到了社交網站上,希望獲得朋友們的共鳴。
“那么點兒小事就生氣?那你還是回日本去吧!”“按國內這物價,怎么可能跟日本服務一樣啊。”大家的反應與小傅的預期完全相反,沒有一個人支持他。小傅說這件事讓他改變了想法,開始想著“適應”中國式服務。
報道稱,首先,很多中國人認為餐廳服務員和快遞員等從事服務業的人工資低、教育水平不高。因此,人們往往認為要求周到服務很奇怪。
此外,與客人通過投訴使店鋪提高服務質量相比,很多人認為國家和企業應該率先改善,存在指望他人的一面。由于即使投訴也完全沒變化,覺得就這么忍耐惡劣的服務更省心,最終似乎對優質服務死心了。
中日的不同理解
報道稱,另一方面,中國人與日本人還有一個想法明顯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對于花錢能買到的服務的期待程度不同。例如,在便利店花100日元(約合人民幣6元)買飲料。很多日本人認為,這100日元包含了店員打招呼、店內的清潔以及飲料涼不涼等全部服務。
但如果是中國人,只會認為100日元的對價就是飲料,待客等都是附加因素。此外,走進便利店的目的就是購買飲料,只要達成這個目的,似乎就算店員在收銀臺里吃盒飯都沒事。
上海的公司女職員小王去過兩次日本,她表示,“中國人在日本買東西,是因為覺得日本沒假貨、質量好”,當然也看重待客服務好這一點,但她同時表示,“如果就是想買點東西,一旦國內有了可以信賴的網店,上網買就行了”。
報道稱,目前,中國每年有超過1億人次到海外旅游。在這一背景下,今后中國人對服務的看法或許也將逐漸改變。但在目前,看起來還不會追求那種面向日本人的、可以稱得上過度的服務。面向訪日中國游客的零售和旅游業日企或許需要在弄清兩國差異的基礎上,探索對中國人來說最佳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