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遍布大街小巷的掃碼支付,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因為準入門檻太低,安全隱患滋生而受到監管關注。12月27日,央行公開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和技術規范等文件,不僅對業務資質要求、規范條碼生成等進行明確,也對掃碼支付進行了限額管理,同時對“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做出警示。業內人士認為,本次條碼支付規范影響最大的是支付寶和微信,新規實施有利于市場參與者之間展開公平競爭;對于用戶來說,雖然獲得的優惠可能會減少,但支付賬戶將更加安全?!贰贰?a href="http://www.fafqdl.cn/news/cj/1910731.html" target="_blank">央行發布新規規范網絡第三方支付
確立資質門檻
條碼支付,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掃條碼或者二維碼,完成收款或者付款的支付方式。12月27日,央行在官網公告中一口氣掛出三份文件,分別為《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的通知》,及配套印發的《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范(試行)》和《條碼支付受理終端技術規范(試行)》。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介紹,這三份通知和規范主要措施有五條,首先就是確立資質門檻,強調業務資質要求,明確支付機構向客戶提供基于條碼的付款服務時,應取得網絡支付業務許可;支付機構為實體特約商戶和網絡特約商戶提供條碼支付收單服務的,應當分別取得銀行卡收單業務許可和網絡支付業務許可。
一位支付機構內部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監管曾叫停過二維碼支付,之后又放開,但一直沒有專業規范出來。因此,之前支付機構開展二維碼支付還是打著擦邊球,現在專業規范出來支付機構也有了保障,可以“持證上崗”,規避很多風險,一些違規開展業務的二清機構也將被清理。
門檻確立后,央行重申了清算管理要求。針對部分支付機構與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或支付機構直連進行商戶拓展等現象,央行此次明確要求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
此外,央行還要求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市場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詆毀其他市場主體的商業信譽;規范條碼生成和受理,提出靜態條碼應用管理、綜合應用支付標記化技術等措施,保障條碼支付業務的安全性;以及加強商戶管理和風險管理等。
分級限額管理
除了央行在答記者問中直接劃出的重點,《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中的細則也引起業內關注。
其中一個就是銀行、支付機構應根據規定中關于風險防范能力的分級,對個人客戶的條碼支付業務進行限額管理。歸納來說,風險防范能力分為A、B、C、D四級,最高的是A級,可與客戶通過協議自主約定單日累計限額;最低的是D級,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元;B、C檔的單日累計交易金額上限分別設定在5000元和1000元。
四個級別對應的要素要求也由多至少。A級,采用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B級,采用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C級采用不足兩類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D級使用靜態條碼。易觀支付分析師王蓬博表示,分級限額管理,能夠讓用戶賬戶保護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