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公安局副局長赫峰:
去年就提過啟動再審程序
赫峰,曾是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長,主管刑偵工作,2005年10月23日抓捕趙志紅就是他一手策劃并指揮的,也是當年內蒙公安系統復查“呼格案”專案組的重要負責人。在“呼格案”再審這一問題上,赫峰是新華社內蒙古分社高級記者湯計和《法制晚報》深度部主任朱順忠共識的有力推動者之一。
昨日上午,已經退休的赫峰與本報記者見面,披露了當年“呼格案”和“趙志紅案”的諸多細節。在此之前,全國多家媒體尋找赫峰,因為他當年的重要角色,希望他能夠站出來講述當年“呼格冤殺案”前后的一些情況。
赫峰說,這些天,關于“呼格案”再審的消息在全國引起關注,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再次成為全國輿論的焦點,他反思18年來“呼格案”的前前后后,想出了四句話解讀這件冤案。
他的四句話是:辦案抓人亂作為;草菅人命急作為;冤情查證難作為;案件再審被作為。
赫峰說,在趙志紅供認自己是當年的強奸殺人嫌疑人后,他曾調閱過“呼格案”的案卷。他認為,從公安偵破的角度,“呼格案”的有效證據是非常少的,并且在檢察和審判環節,這些證據不足以定罪,但是在當時的嚴打形勢下,僅僅62天就將呼格槍決,給“呼格冤案”埋下了伏筆。“案卷中有明顯的誘供和逼供的痕跡,呼格在檢察機關也表述過自己被逼供的情況,卻沒能得到調查。”
而10年后,趙志紅的出現,將“呼格案”的問題暴露無遺。在趙志紅供認自己是1996年那起強奸殺人案的作案人后,赫峰和當時的自治區公安廳有關領導組織成立了專案調查組,對案件首先進行復查,并在當年上報給公安部刑偵局,“當時的公安部領導就認定了呼格的案子是錯了。”
然而,這件錯案因時間久遠,查證幾無可能,導致內蒙古政法系統在“呼格案”的再審問題上拖延至今,一直處于被動作為的位置。
為何這起冤案遲遲不能啟動再審程序,赫峰的看法是:“時間長、難查證、涉及責任追究問題”。
對于這次案件再審的消息,赫峰是持樂觀態度的,“去年就已經提出過啟動再審程序的事情,到了今天應該不會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