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糖是閩南地區的傳統名點,也是閩南先民敬奉朝圣的精品。在南安,說起貢糖,不得不提金淘手工制造貢糖的唯一傳承人謝燦輝,這家近百年歷史的謝氏貢糖,早已縈繞在每個南安人的舌尖,即便身在異國他鄉也時常想念。
8歲開始學習制作貢糖至今,43歲的謝燦輝最擔得起的就是“認真”二字。謝氏幾輩人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貢糖,也讓謝家做出的貢糖軟硬相宜,脆而不粘,酥而不燥,不僅成為很多南安市民茶桌上佐茶的甜品,更成為閩南地區聲名遠播的伴手禮。本期“尋找南安的味道”,讓我們一起走進謝燦輝位于南安環西小區附近的家中,來品嘗這甜香酥脆的謝氏貢糖,聆聽這“捶糖”的故事。
親歷每塊貢糖歷經1小時3道工序
夏日清晨,霞光微露,謝燦輝起了個大早,來到熙熙攘攘的南安第二市場,就為了挑選剛到貨的A級花生。通常,謝燦輝一年最繁忙的時候是在年底。但是年中,他也經常能接到一些閩南地區滿月宴的貢糖訂單。盡管散單量小,但在原材料的挑選上,謝燦輝從不馬虎。手工制造貢糖,三道工序約莫不到1小時,但謝燦輝通常要花一天的時間來準備。
將已經事先炒熟的花生放在簸箕上,謝燦輝熟練地拿起木板將花生碾壓去皮,再用簸箕上下翻動,手腕靈活抖動間,花生的紅衣悉數飄落,呈現出粒粒飽滿酥脆的花生仁。隨后開始制作貢糖的第一步:熬煮糖漿。貢糖的糖漿,由白糖、麥芽糖以1∶1的比例摻水熬煮而成,這個過程需要有對火候溫度的精準把控。
熬煮的過程中,謝燦輝的妻子許春年手持竹棍不斷翻攪,確保麥芽糖和白糖煮化,并最終收汁變得濃稠。20分鐘后,鍋里的白糖和麥芽糖已經完全融化,不斷翻騰出的糖花兒,預示著糖漿熬煮的火候將至,許春年見狀加快了翻攪的速度。
糖漿在大火的熬煮中逐漸變得濃稠,謝燦輝得趕在其硬化前將磨好的花生仁拌入其中,并將拌好的花生糖迅速放置在一塊大理石砧板上,開始貢糖制作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捶糖。
一柄由鋁皮包裹的重約8斤的木槌,普通人拿起都有點吃力。不過謝燦輝卻仿佛和木槌有了默契,輕松舉起一捶一捶勢大力沉地砸在花生糖上,如此反復捶打8遍。“這個環節必須眼捷手快,因為糖漿一出鍋易冷硬化,一旦不及時,捶出的糖一來不能成形,二來會大大影響口感。”謝燦輝說。
制作到此,糖皮的外在已有了雛形,貢糖制作也迎來了最后一個步驟:捏合成型。謝燦輝將攤平的糖皮放在平板上,將研磨好的花生粉末包裹其間,捏合成長條狀,并用木板壓平,用刀切成數段,一塊純手工打造的貢糖歷經1小時3道工序就此成型。
歷史百年純手工打造香酥口感
金淘貢糖究竟起源于何時,謝燦輝坦言已無法追溯。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外祖父從小就和鎮里的師傅學做貢糖,并堅持用手工打造貢糖,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后這門手藝又從外祖父沿襲到自己的父母,到他這一輩,純手工打造的貢糖已經有三代傳承的歷史了。
“我8歲時有次看見舅舅在做貢糖,好奇心驅使下湊近觀摩,結果被打花生糖的木槌在臉上磕破了一道口子。”謝燦輝回憶道,當時生性倔強的他就發誓,要學會做貢糖,才不枉臉上“掛花”。而這一入門一做就是30多年。
幸得這門手藝,謝燦輝在十三四歲時就能賺錢養家。年幼家貧的他,早早走上街頭,沿街叫賣貢糖、豆花等食品,賺錢貼補家用。從小作坊到小商鋪,為了生存,謝燦輝在結婚后的10多年間,也搗鼓過閩南敬天公習俗里要用到的13種特色食品糕點,但手工打造的貢糖,始終是他的特色招牌。
憑借這個招牌,謝燦輝賺錢娶妻生子,并用這門手藝,養大3個孩子,撐起了5口之家。2010年,謝燦輝放棄了其他食品,專注做貢糖和花生糖。除了保留傳統的手工制法外,他還開始注重給自家的貢糖做包裝,希望能夠從各方面提升貢糖品質,讓這項傳統小吃可以不斷提質升級。
采訪間隙,謝燦輝第一時間就把剛出爐的貢糖端上前來,邀請記者和其友人試吃。輕咬一口,便可感受到其香酥甜美,滿口留香。見眾人夸贊,謝燦輝臉上掛著開心而滿足的笑容。“我們的產品都是訂單式生產,有的賣到香港、澳門,也有的賣到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很多南安的華僑返鄉都特地來找我定做,他們說金淘貢糖能吃出家鄉的味道。”
正因如此,每年逢年過節華僑回鄉探親高峰,謝燦輝有將近20多天時間都是在貢糖作坊里度過。對他來說,能為這些在外的南安游子們帶去一份家鄉的味道,彌足珍貴。
傳承延續三代瀕臨斷層
“糖漿熬煮多長時間為宜?如何判斷糖漿熬煮的度剛剛合適?”面對記者的疑問,謝燦輝端來一盆涼水,一臉神秘地告訴記者:用手試糖漿的溫度。
記者還在驚訝間,謝燦輝右手迅速伸入鍋中,拈花妙指一般扯起一小塊糖漿,并放入冷水中。糖漿遇水后馬上硬化,謝燦輝用手一捏,皺眉道:“還不夠脆,至少得熬到300度才可以。”30多年的制糖生涯,謝燦輝在火候的控制上已臻化境。
多少年來,貢糖制作工藝已升級換代,很多人都改溫度計來試糖漿的溫度,但謝燦輝卻更信任指腹間的皮膚與糖漿的感觸。對他來說,以手試溫度,不僅是出于熟能生巧的自信,更是手藝人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捶打貢糖的過程中,謝燦輝的大兒子謝瑞興,在不遠處目不轉睛地盯著父親上下揮舞的手臂,目光中不僅有對父親的欽佩,更有一個新手對于老師傅的敬意。謝瑞興今年讀大二,和8歲就開始學做貢糖的父親相比,他在更小的年紀就開始接觸貢糖。盡管沒能完全承襲到父親的精湛手藝,但他也算得上是謝燦輝手下較為滿意的一個徒弟。
老二謝文新,老三謝瑞儒也是謝家手工制糖作坊里的一員,加上妻子許春年,這個5口之家每年年底到正月間的20多天里,都要耗費大量時間在貢糖作坊里。全家動員的生產模式,供應了年底龐大的訂單需求,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收入。
憑借手工制作貢糖這門手藝,謝燦輝撐起了這個家。看著子女們一個個長大成人,在感到欣慰的同時,謝燦輝對于這門手藝的傳承也感到擔憂。
再過一段時間,謝瑞興就要暫停學業去當兵,二兒子也有學業在身,談傳承為時尚早。“到我這一輩,手工制作貢糖的幾乎沒人了,最難的是,現在的年輕人也沒幾個愿意學,他們有自己的世界。”謝燦輝說,他只能繼續堅持,對于后代是否予以繼承家業,會尊重兒女的意見,但無論其志在何方,都希望能學一學貢糖的制作手藝,同時也希望更多有興趣的年輕人加入,一起傳承這門老金淘的傳統手藝。(記者 林超連 李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