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觀潮】
自產業化步伐加快以來,中國電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電影產量逐年增長,票房不斷攀高,普通百姓沉寂已久的觀影熱情被點燃,先是一二線城市,繼而是三四線城市乃至縣城、鄉鎮,電影已經前所未有地融入到國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之中。但與中國電影這十多年來的大發展相伴隨的是兩個始終難以化解的矛盾:一個是市場業績的向好與輿論口碑的欠佳;另一個是在國內市場的風生水起和“走出去”的舉步維艱。輿論口碑欠佳,表明中國電影的藝術品質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其市場表現;“走出去”舉步維艱,意味著中國電影缺乏同其他文化有效溝通的能力或辦法,以至于難以獲得其他國家普通觀眾的認可。這兩個矛盾同時指向中國電影升格為電影強國的一大掣肘——敘事水平的低下。
國產電影陷入敘事困局
當張藝謀、陳凱歌、何平、馮小剛等“第五代”導演掀起武俠大片的創作風潮時,他們依靠對資金和人力資源的空前整合極大地提升了國產電影的制作質量,為觀眾奉上一個個“視覺盛宴”。但由于這批創作者大多依靠藝術電影起家,在被卷入市場化的大潮之初,不太適應商業大片的生產機制。因此,在實際的創作中,他們就不可避免地對好萊塢“高概念電影”做出了種種片面甚至錯誤的理解和效仿,取其易于移植卻流于淺表的“視覺奇觀”,舍棄了看似無足道哉、實則構成好萊塢電影內在精髓的敘事法則,其結果就是諸如《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影片大多在包括情節邏輯、角色配置、人物動機、主題意蘊等敘事層面出現各種硬傷,從而消解了其在視聽效果方面所取得的突破,被影評人斥為“眼熱心冷”“養眼不養心”,觀眾也很容易對此產生審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