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國產大片顯出頹勢之際,一批以當下生活為題材的中小成本電影登上銀幕。這些影片以其對光怪陸離的武俠神怪世界的疏離與對現實人生的再現,尤其是憑借對劇情的良好經營,開拓了一定的市場空間,也博得輿論好評。但細觀這些影片會發現,它們在敘事上仍存在難以克服的短板:過于依賴“拼盤化敘事”而無法講好一個完整的長故事。所謂“拼盤化敘事”是指在一部標準長度的影片中集合多個主題和題材相近、可以獨立成篇的短故事。這種形式在敘事結構上固然有其探索意義,但究其實質,無非是多部短片之和,正如小品串演不等于一部話劇、單曲合集不等于一部音樂劇,一部將多部短片堆砌在一起的“拼盤化敘事”影片與一部標準規格的長片不可相提并論。“拼盤化敘事”有顯有隱,如《愛情呼叫轉移》《命運呼叫轉移》《桃花運》《無人駕駛》等屬于一看便知的“拼盤化敘事”影片,稍晚于這類影片出現的被界定為“網狀敘事”的影片如《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以及《人在囧途》《落葉歸根》《人再囧途之泰囧》《心花路放》《后會無期》等具有公路片特征的影片,實際上也是“拼盤化敘事”影片的變體:“網狀敘事”是橫向聯結的拼盤;公路片則是用某種交通工具將一段段小故事連綴起來的“拼盤化敘事”電影,只不過看起來更隱蔽罷了。這些影片的主要問題在于弱化甚至放棄了對劇情因果邏輯性和結構完整性的追求,因此仍舊無法有效醫治中國電影的敘事頑疾。近幾年,一些國產影片如《重返二十歲》《盲探》《捉迷藏》《外公芳齡38》《咱們結婚吧》等在敘事上開始擺脫由武俠大片和“拼盤化敘事”設定的敘事困局,在追求劇情的因果邏輯性和結構完整性上表現不俗。但深究起來,這些影片大多從外國電影翻拍而來,終究缺乏原創性,不是長久之計。
在口碑與票房、本土市場和海外市場之間所形成的這些深刻矛盾的背后,是中國電影在敘事上的荒腔走板以及屢屢徒勞的改良嘗試。不打破這一困局,這兩個矛盾非但無法解決,反而成為中國電影的發展瓶頸。而破局之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從中國電影在敘事上所走過的彎路中獲得有益的教訓和啟發:不要再投機取巧、急功近利地尋找制勝的終南捷徑,而是踏踏實實地回歸被歷史與現實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經典敘事”。
維持藝術創新與觀眾接受之間的平衡
就電影創作而言,“經典敘事”更多時候是指在電影誕生一百余年來不斷獲得豐富和修正的一套被世界各國的主流電影所接納的電影敘事規范和敘事方法。它由明晰完整的情節鏈條、三幕式結構、因果分明的敘事邏輯、清晰自覺的人物動機、強烈的沖突與懸念、令人屏息的“時間限定”、閉合式的結局等眾多相對穩定的敘事元素及其交織而成的復雜結構系統組成。時至今日,“經典敘事”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作為候選項的敘事方案,而是一種可跨文化通約的基本“語言”,我們也許會見到偏離這種“語言”的電影敘事,但幾乎找不到完全可以將其取代的另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表達方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