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上世紀90年代的泛喜劇文化不僅沒有消退,反而漸成泛濫之勢。縱觀當下的國產喜劇電影創作,數量最多的是小品段子集、愛情喜劇和古裝鬧劇。其現實指涉本就稀薄,更遑論承載藝術作品的文化引領和社會批判功能。我們這個時代不缺無關痛癢的嬉鬧,缺的是消痛止癢的良方。如果把喜劇比喻成針灸的藝術,《我不是潘金蓮》使人笑過之后,陷入沉思,從而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在力量,這正好扎準了現實的穴位,治療了社會肌體的痛癢,起到了安全閥的調節作用,這才是現實主義喜劇創作的更高境界。
(張宗偉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原標題:《我不是潘金蓮》:喜劇可以緩解生活的痛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