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三項大獎的《荒野獵人》,今日將正式在內地公映。
《荒野獵人》最終版橫款海報
(本文有劇透!)
一方面,中國觀眾將更加清楚地在大銀幕上看到憑借此片終于拿到奧斯卡獎的“小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究竟被虐得有多慘(遭母熊暴擊、被同伴活埋、親眼看著兒子被殺……)。另一方面,在影院的視聽效果之下,奧斯卡三連冠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運鏡之下的落基山東麓風光,與坂本龍一創作的厚重而孤寂的配樂一起制造出的氛圍,也將電影本身的美感放大了十倍。
這注定是一部充滿矛盾的電影,既有茫茫白雪之下古老山林的美與神圣,又血淋淋地展示了在欲望驅使之下不可避免的殘酷殺戮。
血之歌:殺戮
透過大銀幕,《荒野獵人》里對于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以及人熊搏斗等場面的呈現,有時會令人感到坐立不安,甚至產生一種“生理不適”之感,這也是一些看過的觀眾所做出的真實反饋。畢竟在北美,此片的評級是R級。根據筆者的觀察,國內上映版本相對于北美版大約減少了一分零十幾秒(不算片頭logo及片尾字幕)。
其中,在里族(Ree,也稱阿里卡拉人Arikara)與格拉斯(小李的角色)所在的皮草獵人團(當時這些獵人被稱作“山人”Mountain Man)片頭交戰的那場戲中,一個里族人騎著馬將一個白人的頭顱砍下的鏡頭被刪掉了。同樣被刪截的還有格拉斯最后將菲茨杰拉德(湯姆·哈迪飾)的手指砍斷時,斷指的特寫畫面。
早在上映前就已經引起話題的小李被“熊奸”的那一場戲,一刀未剪。多姆納爾·格里森飾演的船長死后被割去頭皮的尸體畫面也完全保留。早前片方曾透露稱該片的國內版被刪減了2分鐘,之所以時長和北美版一樣(156分),是因為有一些鏡頭被替換。但筆者至今尚未找到所謂的相對于北美版多出來的“替換”鏡頭。
無論是否有被“替換”,一部R級電影只剪掉了(不到)2分鐘,尺度會有多大可想而知。從這一層面來說,《荒野獵人》也許并不適合年齡太小的觀眾欣賞。
這種對于殘酷的逼近式的表現,毫無疑問也是創作者原本的意圖。廣角鏡頭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將壯闊的蒼茫雪景收入畫面。但在拍攝人物特寫時,也扭曲并放大了人物表情上的痛苦(感謝攝影師幫助提供高質小李表情包)。與此同時,電影也在邁克爾·彭克小說原作的基礎之上,自行添加了“親眼目睹兒子被殺”、“與馬一起墜落懸崖”,以及“裸身躲進馬腹取暖”的橋段,讓電影的“虐心”程度相比小說大大升級。
如果不是小李已經拿下影帝,相信不少觀眾看完這部電影都忍不住想寫信群發奧斯卡評委:“快向小李道歉,請你們睜開眼,看他多可憐!”
雪之歌:孤獨
在虐心和血腥的同時,《荒野獵人》也將自然之美毫不吝嗇地一并送上,甚至結合著影片關于“信仰”的討論,把這些美景拍出了一種神圣而孤寂的意味。
電影大部分鏡頭的取景地都在加拿大卡爾加里西部,落基山東麓的卡那那斯基區。因為天氣和季節的原因,劇組也曾在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島以及溫哥華和惠斯勒之間的斯闊米什進行短暫拍攝。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觀眾在拍攝地所能看到的景色的真實效果,攝影師盧貝茲基從一開始就放棄了人造光源的使用,完全依靠自然光。盧貝茲基和導演岡薩雷斯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所運用的攝影理念在于——要把觀眾帶入到畫面之中。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他們不僅用長鏡頭維持了時空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還用一種緩慢推移的鏡頭運動方式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視覺體系,觀眾就像是變成了一只隱身的游魂,穿透銀幕進入到電影之中,身臨其境,并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
除了大全景之外,電影中不止一次地出現了透過山林仰望天空的空鏡頭,有時望向的是落日余暉,有時是當空皓月。聯想到電影里的復仇故事,和對信仰的追問,這些望向天空的空鏡在描摹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變得別有深意。
如果說格拉斯夢境中出現的殘破的教堂象征著信仰的坍塌(基督教不贊成復仇之舉),那么不斷望向天空的鏡頭也仿佛是祈求得到上天回應的一種行為,充滿了儀式感。
岡薩雷斯似乎有意塑造出一種自然的威嚴與冷漠。在廣袤無垠的天地之中,格拉斯所承受的痛苦只是冰山一角,激不起河流和山林的任何回應,這種孤獨之感在配樂的渲染之下發揮到極致。抗癌復出后的坂本龍一,為這部電影獻上了一段充滿宿命式悲劇之感的主題曲(《The Revenant Main Theme》),道出了格拉斯在面對這些絕美之景時的真實心境。
在影片的結尾,格拉斯最后放棄了復仇,將復仇的工作交回給上帝。河對岸,不信上帝的里族人最終解決掉了菲茨杰拉德這個臉譜式的惡人(小說中的菲茨杰拉德其實更加復雜)。在這個虐心但也“勵志”的復仇故事的中間,也穿插了“西部運動”的大背景之下,人們對自然的破壞以及文明之間的沖突和殺戮。格拉斯的妻子就因此被殺,他也曾夢見過堆成金字塔形狀的“牛骨山”。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的主題簡直比人心更復雜。
但岡薩雷斯的聰明之處其實在于,一邊用刺激的畫面和商業片的技巧去包裝這個和復仇及荒野求生有關的故事,一邊又在表現主題的同時為電影打造出最令人難忘的風光景致,讓這部電影變得可“看”性極強。(胡小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