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龍巖法院訴源案件、常住人口萬人成訟率均實現雙下降。”日前,龍巖中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法院以打造“五聯四化”訴源治理體系為抓手,讓大量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今年以來,龍巖中院聚焦多元、善治、源頭,實施“基層法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居干部、調解員”五大主體共聯,推進“法治化、社會化、專業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村居法官面對面為群眾提供司法服務,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革命老區熠熠生輝。
“五聯”聚力 推動多元共治
7月24日,我市成立福建省首個市級訴源治理中心,整合市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和訴源治理資源力量,打造一站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綜合平臺。
龍巖中院分管領導郭盛元介紹,該中心橫向聯動了33家市直單位,縱向貫通了7個縣級中心、133個鄉鎮調解服務中心、1955個村居法官工作室,聯合了基層法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居干部、調解員等五個群體力量,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訴源治理網絡,聚合多元解紛力量,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得到實質化解。
“建議指導修訂村規民約,限定彩禮聘金數額”“代表委員是村里有名望的人,必須帶頭移風易俗”“法庭要發揮前沿陣地作用,主動靠前服務,強化普法宣傳”......今年初,龍巖中院以“城市社區和鄉鎮村居訴源治理工作”為課題,走進上杭才溪調研,來自基層“原汁原味”的“金點子”,為訴源治理工作注入了“源頭活水”。
今年以來,龍巖中院組織干警深入基層開展調研27次,廣泛收集來自一線的意見建議,形成了《龍巖市深化訴源治理工作實施意見》,將訴源治理納入平安建設考評,萬人成訟率、訴源收案考核延伸至鄉鎮和機關單位,推動工作責任壓緊壓實。
與此同時,龍巖中院聯合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分別出臺工作方案,推動代表委員參與訴源治理。今年以來,全市法院在中心鄉鎮設立36個代表委員調解工作室,向代表委員借智借力,助力化解訴前矛盾糾紛。
“四化”融合 推動系統善治
“從網上提交材料,到視頻連線調解,再到糾紛解決,所有程序都能在手機上操作,太便捷了!”日前,一起買賣合同糾紛的當事人李先生感嘆道。
據了解,針對視頻類司法業務辦理中的難點堵點問題,龍巖中院自主創新“巖法云訴通”服務平臺,采用多級視頻互聯中心化部署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開庭、在線約見訴訟參與人等多項功能,為當事人提供全時空、跨地域、全流程的線上解紛服務,今年7月,“巖法云訴通”獲評全國智慧法院創新案例。
這是龍巖中院推動“法治化、社會化、專業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有效實踐。
“我們突出‘法治化’,啟動‘巖法數治’項目,形成《龍巖市訴源案件實證分析報告》,發出司法建議,為基層治理把脈獻策;突出‘社會化’,創建‘理事公’‘章口來調’‘解憂便利店’特色調解室,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訴前調解;突出‘專業化’,深化與46家部門行業的訴非聯動機制,開展重點行業領域訴源治理百日攻堅,各職能部門專業優勢與法院司法優勢產生聚合效應;突出‘智能化’,打造‘巖法云訴通’‘土樓e法’等平臺,提升解紛效能。”龍巖中院立案庭庭長王喬金道出了“四化”融合的深刻內涵和實踐。
“村居法官”推動源頭精治
“我們老百姓不熟悉法律,也害怕去法院,現在村里有了‘村居法官工作室’,方便多了!”永定區坎市鎮群眾對村居法官豎起了大拇指。
今年3月,龍巖中院出臺《關于“一村(居)一法官”的實施方案》,全力構建“源頭+專業+權威”的訴前解紛格局,最大限度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讓法官更多下沉一線、深入群眾,解紛場景從審判法庭前移到街道社區、村莊農戶,是龍巖中院堅持走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截至目前,龍巖市兩級法院361名法官掛鉤全市133個鄉鎮、1955個村(居),實現了村居法官服務轄區全覆蓋;開展社情排查2697次,訴前解紛1627件,上門立案、巡回審判、就地調解691場次,指導人民調解1013件次,協助執行571件,參與涉訴信訪化解194件次。
抓前端、治未病,雙贏多贏共贏,案結事了政通人和......龍巖中院牢固梳理新時代能動司法理念,推進“五聯四化”訴源治理體系有效運行,打造新時代訴源治理的龍巖樣板,為平安龍巖建設貢獻法院力量。(融媒體記者 丘啟龍 通訊員 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