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到G25上,向南直奔位于閩西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去看初溪土樓群。
土樓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客家人的居所,據說客家人祖上都是中原的漢族,歷經幾次的大規模南遷后,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現如今的梅州、惠州、贛州、汀州被譽為“客家四州”。而客家土樓(有的稱圍屋)就完整地體現了這種族群史:封閉(安全)、龐大(族人只有抱團才能抵御強敵入侵)、功能齊全(易守難攻)。如今這些功能都派不上用場了,但土樓成了建筑業的傳奇,被譽為“東方古城堡”,既是中國古建筑的奇葩,也是世界建筑奇葩。永定土樓于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我們到達初溪村時,已臨近傍晚,幾乎看不到游人。村民們很友好,不僅為我們指觀景臺,還熱情地告訴我們,初溪的土樓群,是申遺時的典型代表。別地方的土樓,過去也是我們村的工匠去造的。來到村子對面的觀景臺上,真是被眼前的幾座大屋嚇到了,這么大的樓,有方形和圓形兩種。盡管事先也做過攻略,可當這些巨型建筑呈現在眼前時,還是“難以招架”。據說龍巖地區共有著名的圓樓360座,方樓4000多座。初溪村共有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
沒想到,村里最年輕的樓——善慶樓居然建于一九七九年,外墻刷成純白色,一樓也有了窗戶,有的人家還裝了空調機。樓內一層的走廊和天井都用方形花崗巖鋪成,通風透光性能比老式土樓有了全新的改善。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村里最具代表性的土樓叫集慶樓,建于明永樂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距今有五百八十多年的歷史。目前這座樓對外開放,在這樓里上上下下地觀看,思緒會飛得很遠,明代,那個戰亂四起、朝庭更替的朝代,不知道有多少中原人一路奔逃,才到達這荒山野嶺,又以怎樣的堅忍筑樓墾荒讓自己和族人得以活命繁衍……成為歷史上獨特的漢族——客家。
在村里游走,腳踩在同樣經歷過歲月洗禮的河卵石小道上,身邊是高大峻偉的方圓土樓,遠處梯田層層疊疊,與被群山、清溪環抱著的一座座土樓,構成閩西雄渾的山水畫卷和淳厚的客家風情……
所有的美都是因為有了距離,土樓也是這樣,當游客們站在另一個高處看土樓,會被它的雄偉氣勢折服??僧斘覀冏哌M土樓,細細觀察樓里的生活時,會發現很多無奈。土樓很高,一層沒有窗戶,主要是放堆放農具和做廚房,據說是為了抵御土匪和別族的來襲,哪怕用火攻也不怕。二層住人,三層存糧食。一座土樓里往往要住幾十乃至上百戶人家,家與家之間只用木板隔開,可以想見是一種半公開的生活場景,族人們擠在一起,家家戶戶的豬牛雞鴨也擠在一起,沒有戰事的時候,如此簡陋的生活會磨擦出多少不便與矛盾。如今的年輕人已經紛紛搬離了土樓。我一直相信過去國人筑屋的審美理念遠遠勝于今人,但就實用性而言,土樓終究會退出歷史舞臺,更多的是作為文物給后人歷史見證和文化意象。
我們在初溪村的農家住了一夜,這樣時間變得很充裕。第二天一早游完整個村子離開,又想在永定縣和南靖縣交界的山里轉轉。這一片因為土樓已經建成了開放式的景區,景點之間的公路修得很好,隨處都有規模不同的土樓出現。
不知不覺中,來到一條長著巨大榕樹、流水清澈的河邊,有許多學生架著畫扳在岸邊寫生。我們好奇地跟著學生往里走,一打聽才知道這地方叫“云水謠”。
這么詩情畫意的名字,和這地方真是相得益彰。
云水謠,一看就知道不是中國傳統的地名。其實這是南靖縣的一個古鎮,原名長教,村中虬根如瀑的百年老榕樹和土樓,給人超然塵世的感覺。之所以改名“云水謠”,是因為有部電影《云水謠》,曾經在這里拍攝取景。聽了這樣的介紹多多少少有點失望,這么好的地方根本不必如此不自信,“長教”一名定有它千百年來流傳的文化底蘊與內涵,就這么輕易放棄了。
改名雖落俗套,并不影響云水謠的自然景觀。我們在閩西南一圈觀賞下來,對土樓已經“審美疲勞”,便在河邊的榕樹下休息,聽河水在腳下嘩啦啦流淌,看著學生們或寫生或在淺水處玩耍,咱也哼一曲唄:青山在人未老,人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