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AI)這個詞在近期比較火,谷歌AlphaGo最終以4:1的戰績戰勝了人類圍棋冠軍李世石,至少證明在計算能力方面,目前人工智能是領先于人類大腦的。
顯然,人類對人工智能技術一直非常著迷,不僅僅體現在科技行業中,好萊塢同樣如此。相信你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被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所震撼,而諸如《星球大戰》等科幻題材電影也不乏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暢想?,F在,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科技公司們積極探索的新領域,深藍、AlphaGo均代表著人類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階段性成果。那么,人工智能是如何從科幻走進現實的、距離科幻電影里的形態又有多少距離呢?一起來探討一下。
上世紀70-80年代
《巨人:Forbin計劃》中的人工智能計算機
上世紀70年代,科幻電影里便開始出現大量人工智能設備,如《巨人:Forbin計劃》、《西部世界》、《暗星》等。當然,礙于技術限制,當時的科幻電影看上去都比較簡陋,大多數一些看上去非常大型、笨重的計算機,再加上一個聽上去很生硬的配音。這些超級計算機用于一定的智慧,但并不能自己移動或是做更多事情,通常也只是為了輔助劇情發展的配角。
約翰•麥卡錫
現實中,計算機科學之父阿蘭•圖靈在1950年便發布了“計算機與智能”的文章,其中提出了機器學習、遺傳算法、圖靈測試等概念;隨后約翰•麥卡錫開始了計算機下棋方向的研發,直至1956年,麥卡錫在達茅斯學院舉行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這一名詞,意味著其真正誕生,隨后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高等學府,均開始出資成立研發部門。遺憾的是,到了70年代,人工智能并沒有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這是由于當時計算機技術限制無法滿足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梢哉f,70年代是人工智能的低潮期。
《終結者》中的機器殺手
1977年的《星球大戰》中不乏R2D2、C-3PO這樣經典的人工智能角色,但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則是1984年上映的《終結者》,因為它們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冷血機器,相信很多朋友在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都會感覺汗毛完全立起來。電影中的機器人殺手基本上只是執行程序的傀儡,“天網”超級計算機才是真正的幕后操作者,電影中描述,天網在擁有自我意識后,決定消滅人類,這是基于人類最底層本能所形成的想法。顯然,《終結者》成功地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探討,直至今日仍是大多數反人工智能支持者的最佳例證。
基于XCON系統的商業計算機
而進入80年代,日本開始率先研發新型計算機,目標是使其能夠與人對話、翻譯文字、識別圖形甚至是簡單的推理,隨后卡內基梅隆大學在1980年設計出XCON計算系統,能夠實現更為強勁的商業計算,在商業領域獲得了一定成功,也推動了計算機硬件的發展。然而,人工智能在這個時期依然是一個神話。
上世紀90年代:深藍出現
《黑客帝國》在人工智能基礎上加入了“互聯網思維”
進入90年代,計算機技術突發猛進,互聯網技術也開始進入萌芽期。技術的進步讓電影公司能夠制作出更炫酷的科幻電影,比如著名的《黑客帝國》(Matrix),便是在人工智能具有人類思維的基礎上,加入了互聯網概念,所有現實中的人類均生活中一個由人工智能電腦構建的虛擬在線世界中,這個概念令人拍手叫絕。事實上,導演及編劇沃卓斯基兄弟(現在是姐妹)可以說是歐美的Geek,受到了大量日本動漫的影響,比如《攻殼機動隊》,這也是一部探討人類世界在被技術滲透后發展的著名動漫??梢?,90年代的人工智能電影已經不僅僅是使用機器人、人工智能作為反戰題材的襯托,而是真正開始關注機器人和深度學習本身。
深藍對戰國際象棋冠軍卡其帕羅夫
回到現實中來,90年代初期的人工智能發展并不順利,轉機在在于1997年IBM推出的深藍(Deep Blue)超級計算機成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冠軍卡其帕羅夫。不過,后來有報道指出,深藍實際上在對弈時發生了一個Bug,走出了一步毫無意義的一步棋,最終才取得了勝利??ㄆ渑亮_夫也并不服輸,認為這些電腦思維都差不多,古怪、瘋狂,并不意味著它們真的比人類聰明。
當然,90年代的人工智能發展由IBM深藍的出現再次受到人們關注,也開始在計算機基礎技術的發展下開始迅速崛起。
進入21世紀
《我,機器人》更深度地探討了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
進入21世紀,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也帶動了電腦動畫技術,這極大地提升了科幻電影的表現力。題材方面,機器人電影也不再僅僅局限于人類與機器人爭奪世界,而是更有深度地探討人類如何與機器人共存。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A.I》、《我,機器人》、《她》等等,尤其是2013年上映的《她》,其中的電腦操作系統“薩曼莎”就像是智能化的Siri,這無疑讓人們對人工智能產生了更多想象。
日本研發的仿真機器人
從2000年至今,人工智能在這16年間可謂是取得了巨大突破。一方面,以石黑浩為代表的日本科學家,致力于研發仿真機器人,它們擁有極高的外貌仿真度、肢體活動能力和簡單的溝通能力,雖然從人工智能的角度來說并不特別突出,但可以廣泛應用在博物館解說、企業接待、商業服務領域,日本長崎甚至還出現了全球首家機器人酒店,全部接待人員均為仿真機器人。
AlphaGo的算法復雜地令人發指
歐美方面,則以更深度的人工智能算法為主。以谷歌收購的DeepMind為例,其創始人杰米斯•哈薩比斯是一個從4歲便開始下國際象棋的神童,很快成長為人工智能技術專家,并創立了DeepMind,展開更深度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而戰勝李世石的AlphaGo,便是出自DeepMind之手。
也許DeepMind只是人工智能超強計算能力的一個里程碑,人工智能的方向顯然不僅僅局限于計算,還包括深度學習、情感理解等其他方面。比如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人機交互實驗室曾在今年年初展示了一個研發成果,將新的運算機制植入法國機器人NAO中,使其具備“說不”的能力,簡單來說便是機器人能夠分辨是非、具有一定的人類世界倫理意識,不會執行一些非正常的要求。另外,IBM的Watson也是人工智能認知計算的代表,曾經戰勝了人類智力計算冠軍。
Nest恒溫器是人工智能在消費領域的應用代表
消費領域的人工智能也取得了一些關鍵性的發展,比如谷歌的Nest恒溫器,能夠逐漸學習主人的使用習慣,實現感知式的溫度調節體驗。另外,能夠與人類互動、交流情感的JIBO機器人,Siri、Cortana、Echo等語音助手系統,也是初級人工智能在消費領域廣泛應用的案例。各大科技廠商也開始廣泛收購人工智能廠商,開始研發更容易應用在消費電子市場的人工智能技術。
小結
或許,電影中的機器人管家、擁有情感的語音助手離我們的生活還有一段距離,強人工智能(具有真正人類感知能力的人工智能)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并且擁有較大爭議,如特斯拉總裁伊隆•馬斯克便認為人類不應該在有能力完全把控之前過多涉足強人工智能領域。但毫無疑問,人工智能不僅僅是科學領域的研究課題,也是消費電子市場關注的技術,如果能夠廣泛應用在智能手機、PC等設備上,對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將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