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90年輝煌歷程的人民解放軍自制的第一種制式化武器是什么?
“1939年生產的‘無名式步槍’,后來被取名為‘八一式馬步槍’,是人民解放軍自行研制和生產的第一支步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孫曉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它的誕生,開創了我軍武器裝備制造的先河。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國共兩黨共同抗日,紅軍主力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
然而,國民黨政府只發給八路軍5萬兵力的武器彈藥。到1939年9月,國民黨政府就完全停止供給。
“八路軍極度缺乏槍支彈藥。有的戰士只能領到幾發子彈,很多戰士上戰場只有兩枚手榴彈,或是大刀長矛。”孫曉文說。
沒有槍支彈藥,如何抗日救國?
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每個游擊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
孫曉文說,全會決定把提高軍事技術、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作為當前緊急任務之一。
1939年4月25日,在陜甘寧邊區機器廠制成陜甘寧邊區第一支馬步槍。這是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技師劉貴福等,按照運動戰、游擊戰的戰略要求而設計和制造的。
1939年5月1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舉辦第一屆工業展覽會。劉貴福研制的馬步槍來不及命名就去參會,并獲甲等產品獎。獲獎后,人們稱其為“無名式馬步槍”。
后來,這支步槍又經過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劉鼎等人的設計改造,更加符合實戰要求。劉鼎曾留學德國、蘇聯,精通和熟悉各種常規兵器、機械化裝備的應用與原理。
1940年7月,劉鼎帶著新槍到八路軍總部匯報時,受到彭德懷、左權等首長的肯定和贊揚。正好趕上8月1日,“無名式馬步槍”被正式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吸取了“捷克1924式”“三八式”“漢陽造”,以及我軍積累的造槍經驗。它的長度比一般步槍略短,比馬槍稍長,射擊精度高,重量輕,體積小,外形美觀,抗腐、耐磨,壽命長,維修方便。全槍重3.36千克,口徑7.92毫米。
檢測時,“八一式馬步槍”射擊刺殺等各項軍事技術指標全部達標。最突出的亮點是槍上可自動展開又能固定的三棱刺刀。它的凹進樣式易使血外流,刺殺后容易拔出,經過淬火后增加了強硬度,不用時反貼在槍管上,肉搏時按動鍵鈕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這樣對爭取時間、爭取白刃戰的勝利至關重要。而且在行軍時,不會有明顯的刃面反光,有利于隱蔽。
從八路軍總部回來后,劉鼎立即給各軍工廠頒發統一圖紙,要求停止制造雜牌槍,批量生產“八一式馬步槍”。
孫曉文介紹,從1940年8月開始裝備八路軍抗日部隊,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一共生產了8700多支“八一式馬步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