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資源細分整合
安踏和李寧,是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的新老兩代“王者”。在現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競爭中,位次的變更和資源的爭奪都是正?,F象,在這一交替的過程中,更多體現的是企業在面對行業危機時的積極調整和戰略方向。而在行業危機逐漸過渡之后,體育資源的分配也開始出現寡頭壟斷的趨勢。
就像耐克和阿迪達斯包攬了大部分體育資源一樣,國內的體育用品行業也開始進入資源寡頭時代。像安踏正逐漸成為國內綜合體育資源的航母,在確定了與中國奧委會合作的戰略方向后,安踏開始在這一基礎上不斷積累“國字號”資源;另一家晉江系企業特步,則穩固自己在跑步和青少年足球上的優勢,除了已經成為特步符號的“廈門馬拉松”外,各大校園足球賽也成為每年的重頭戲;以國際化企業為目標的匹克,則在多年NBA資源開發的基礎上,發展出了FIBA、美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等諸多國際體育資源……在體育資源向少數企業集聚的同時,細分化和差異化也得以體現。
張慶表示,最近兩三年,國內體育用品行業進入調整期,企業在壓力之下開始求變,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從差異化入手,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質。在賽事贊助上的路徑差異化,恰恰是國內體育品牌開始尋求差異化的一個縮影。“比如安踏的合作對象,都是符合其‘代表中國體育’戰略的國家隊資源;而李寧則更多的是一些像籃球、羽毛球等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賽事資源,也符合李寧走大眾消費路線的方針。”
事實上,贊助資源選擇差異化的背后,是企業經營模式、經營思路的差異化選擇。張慶表示,企業差異化的品牌定位,進而差異化地選擇適合本品牌發展階段的贊助資源來匹配,表明國內體育用品企業正逐步走向成熟。(海都記者 陳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