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迭背后的企業戰略
就如鄭捷所言,安踏在體育資源的整合上,一直都朝著“代表中國、代表體育精髓”的戰略目標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從2009年簽約中國奧委會后,安踏又利用這一資源充分開拓其麾下的重要體育資源:2009年簽約水上運動管理中心、2010年簽約冬季運動管理中心、2013年簽約拳跆運動管理中心。此次簽約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后,安踏已經手握國家體育總局下的四大中心,為各中心麾下的所有國家隊提供專業比賽服和訓練服。一步步實現代表中國體育的目標。
相較安踏的穩步崛起,曾經的國內體育龍頭李寧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創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李寧,曾經被視為國內民企的驕傲,也是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的一個符號。因為企業起步較早,李寧很早便掌握了國內最優秀的體育資源,在面對以安踏為首的“晉江系”企業競爭時一度優勢明顯。
然而這個行業巨頭,在2011年行業整體危機時被安踏超車后,便開始每況愈下。7月份,李寧體育在近日發出盈利警告,預期今年上半年大幅虧損5.5億元人民幣,其中的銷售虧損凈額為3億元。李寧的相關負責人一度在公開場合表示,公司“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然而相比去年同期1.84億元的虧損,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并不容樂觀。
李寧公司解釋,虧損原因一是從2012年7月開始啟動轉型計劃,前期投資包括直銷網絡擴張及核心體育營銷資源投入;第二個原因是,在清理分銷商的庫存期過后,公司仍在減少批發和銷售新產品。李寧公司的虧損還包括呆壞賬撥備1億元,另外期內公司在關閉旗艦店、投資等其他一次性開支上消耗了2億元。
然而業內很多觀點都認為,李寧的問題是出在了企業戰略不清、缺乏長期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李寧公司在虧損中提到了虧損的原因之一,是2012年啟動轉型時直銷網絡擴張及核心體育營銷資源投入。就在這一年,行業危機最嚴峻時,各家體育用品企業將資金集中在渠道改革和零售向導模式的轉型上,李寧卻以20億的價格拿下了CBA五年的贊助權,這項贊助創造了中國體育史上的一項紀錄,也是中國體育運動品牌至今為止最大膽的一次營銷嘗試。考慮到李寧公司目前的業績現狀,年均4億元贊助費用,不能不說是一場豪賭。
激活營銷鏈條更關鍵
在李寧接手CBA之前,安踏贊助CBA的合同僅為幾千萬元,李寧的贊助價格飆升了10倍。李寧的信心,在于2010至2012年賽季CBA的輝煌,由于受停擺等因素影響,2011年大量NBA明星到CBA淘金,讓CBA的關注度暴增,CBA總決賽收視率再創新高,同時也遠遠超過諸多體育項目。但問題是 CBA聯賽是不是能夠持續健康發展,李寧說了不算,甚至中國籃協說了也不算。李寧在拿下CBA贊助權后,第一時間便出現了球鞋脫膠、球員罷穿球鞋等負面新聞,一度對品牌造成了負面影響。
其實在2010年推出品牌重塑計劃直至2012年拿下CBA贊助合同,籃球并不是李寧投入的核心。中國著名體育營銷專家張慶表示,籃球的社會影響力,特別是對都市年輕人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簽約CBA有助于李寧提升品牌價值。“但贊助資源本身不會替你講話,你需要產品、渠道、品牌等方方面面都得有效激活,需要整體考慮執行力,這個很重要。我們分析過,贊助失敗的企業,第一大類型就是未能激活營銷鏈。”張慶認為,李寧能否在CBA投資成功,取決于能否有效地激活營銷鏈,“受到國內現實情況的限制,以及國內與美國職業體育制度的差異,李寧要實現當初預想的目標,仍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贊助體育資源后激活營銷鏈比較成功的企業中,安踏仍是其中的典型。2004年前籃協副主席李元偉找到安踏贊助CBA時,安踏還是年收入只有數億元的中小企業,CBA主贊助商的頭銜就像是一張VIP通行證,將安踏帶入了精英品牌俱樂部。憑借贊助CBA帶來的知名度,安踏接連拿下中國奧委會等重要合同,之后安踏龍服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大放異彩,索契冬奧會期間,安踏龍服更是作為“國禮”被送給普京,將體育資源營銷做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