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環境中,不同身份的人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在結構化面試中,最主要的兩個角色非考官、考生莫屬。對于考生而言,在一種有壓力的情形下,如何能夠做出適當的心理調節,讓自己在面試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對于提高面試的成功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公務員面試中,考官處于主動和支配的地位,因此考官的心理偏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評價的客觀和公正。作為考生,應該對考官的心理特點有一定了解。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是指人與人實效接觸時留下的印象。人往往有一個先入為主的習慣。而人與人交流,主要是通過對人的言行舉止、儀容儀表、年齡等表象的感知,形成的對人的初步看法,而在短短的15-20分鐘的面試時間里,考官對考生的最初幾分鐘的印象如何,往往直接影響著考生最后的面試成績。
因此,做為考生,在踏入考場那一瞬間開始,理應將自己最為積極、陽光的一面表現出來,同時通過自信滿滿的言行舉止,爭取給考官一個良好的印象,爭取一個好的開端。
(二)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也叫最新印象,人往往受對他們最新印象的影響,而忽略先前已經形成的對他人的認識。
在面試中,部分考生由于剛進入考場,心理調節還不是非常好的時候,對于第一第二道題目的回答,往往不能如考生所愿,因此會抱著一種惶恐不安的心態一直持續到面試結束,這對于考生的整體水平的發揮來說,沒有任何好處。而我們應該清楚的是,了解考官的這種近因效應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調節心態,更好的發揮出應有的水平。舉個例子:某考生前兩題回答一般,但后面兩題卻回答得非常精彩,于是考官就會由此斷定該考生水平較高,整體上會給予了比較高的分數,而忽略了前兩題的不足。因此,我們在答題時,即使開頭不順暢,也不要抱著心理壓力,只要爭取把狀態調節好,穩定發揮就會有很大的希望。
(三)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是指對人的某一方面的特長特別欣賞時,也會由此聯想到在其他方面他也無所不能。例如,看到應試者曾在報紙上發表過一些文章,因此便認為他公文寫作、綜合調研方面等有很強的語言組織能力。所以,在面試過程中,考生不應追求面面俱到,追求每題都回答得非常出色。而只要能夠重點突出一兩個“閃光點”,讓考官為之一震即可給我們打出一個較高的分值。
(四)情感共鳴
人往往會特別關注、體諒他人與自己的相類似的某些行為、思想、或經歷。因此而產生一定的感情共鳴,給出一個較高分值。所以在面試過程中,尤其是在表達自己的某些思想、行為或者經歷時,應該多實際出發,從真實的經歷中去提升、感悟,用誠懇真實的語言表達出來,切忌浮夸、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