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在你身邊,而你卻在玩手機。”看到這句網絡流行語的時候,你的眼前是否會立刻浮現出一幅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朋友聚會時,大家各自埋頭玩手機,互相沒有什么語言交流。有人說,如今的社會上,很多年輕人都得了這種“手機依賴癥”,手機讓那些年輕人把人情味都玩淡了。而心理專家則提醒,對手機的“依賴”是外顯行為,“依賴手機”的表
【事件回放】
“這里有無線網絡嗎?”許多餐飲店、咖啡店,客人坐下來的第一件事是先詢問服務人員店里的無線網絡密碼,然后就掏出手機或iPad,先把網連上。一家咖啡店的服務生告訴記者,有一次店里的無線網絡出了點問題,有的客人一聽說WiFi暫時不能用,轉身就離開了。“有時候也會看到很有趣的畫面,兩三個人圍坐在一張桌子旁,但是彼此之間很久都不說話,都低著頭擺弄著自己的手機。”市民龔先生說,有一次他在餐廳排隊上衛生間,等了很久里面的人都沒出來,他在門外可以清楚地聽到里面的人在用手機刷新微博的聲音。“當時我真的特別著急,就敲了幾下門,過了一會里面的人出來了,還白了我一眼。”(來源:人民網)
1“手機依賴”的標簽不要輕易貼
在心理學的專業領域其實沒有所謂的“手機依賴癥”。廖麗娟解釋說:“通常心理學范疇在說到‘依賴’的時候,牽涉到的會是一些物質依賴,這些依賴一般是精神活性物質,比如毒品、煙、酒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一個人多么依賴手機,一般而言都不會被判斷為一種專業概念范疇的異常,充其量理解為這樣的一種行為習慣可能對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除非是強迫性依賴——也就是玩手機的人自己并不享受,內心不喜歡做這件事情,甚至是抗拒的,結果卻忍不住一直要看手機。內心一直在不斷地強迫和不斷反強迫中掙扎著,這的確是一種問題。”
每個人都有一把衡量正常和異常的尺度,用來衡量自己也用來衡量別人。比如,母親覺得孩子一天玩半小時手機是正常的,超出了這個時間就不行。孩子卻不認同這個標準。在現實生活中,母親通常可能更強勢。在大家討論怎樣的尺度才合適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一點,那就是手機的較多使用,對生活到底產生了什么影響?手機的較多使用,我們自己是什么感受?心理學有一種相對考慮各方面綜合因素的標準,那就是適應不良標準。心理學上對于是否屬于適應不良,一般通過四個方面來考量:
第一,這些行為給行為者是否造成了生理上的傷害?第二,這些行為是否給行為者造成了情感上的痛苦或傷害?第三,這些行為是否嚴重妨礙行為者的日常生活?第四,這些行為導致我們脫離現實生活、失去自制力嗎?
按照這四條標準,大多數喜歡玩手機的人,還不至于達到心理學范疇的適應不良的程度。廖麗娟提醒說:“也許,你自己或者身邊的人真的很喜歡玩手機。在某些場合、某些時間,可能是需要做一些調整,但是,不要因此就輕易地給自己或者他人貼上‘手機依賴癥’的標簽。”
2外顯行為背后的核心問題才是關鍵
在工作中,廖麗娟會遇到一些看上去有“網絡依賴”、“手機依賴”的個案,不過,她發現,這些個案的情況,往往是先產生了問題,然后歸因于“手機依賴”這個模糊的不專業的概念上。有個前來咨詢的男生告訴廖麗娟,自己是個微博控,總是在刷新微博,導致他的畢業論文一拖再拖,和女朋友的關系也破裂了。男生覺得自己需要改變對微博的依賴,他認為,自己減少刷微博的時間,就能很好地完成畢業論文,也能正常地和異性交往。“來訪者這樣分析自己的問題很好理解。因為分手帶來的痛苦和畢業帶來的焦慮,總是需要找到一種借口來分擔。可是,減少刷微博真的能帶來他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嗎?其實我們知道,這幾乎不可能。”廖麗娟分析說,“這個男生是先有了畢業的壓力和感情問題的困擾,然后寄托在了刷微博上。所以,處理問題的核心肯定是畢業的壓力和對感情困擾的應對。”
個案中的男生喜歡刷微博只是個外顯的行為。從某種角度看,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對于緩解他的焦慮是有積極作用的。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可能遇到此類的情況。讓自己從困擾的情緒中暫時抽離出來,轉移一下注意力,不是件壞事,但是當拿著手機玩游戲、刷微博等,并不能解決核心問題時,還是需要直面問題。比如,對上一段感情做一些總結,看看自己能夠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長;面對畢業,可以分步驟地做一些什么事情……當這個男生開始著手去做一些具體的事情,來直面自己遇到的核心問題時,他雖然還是會刷微博,但是,他已經不覺得這是問題了。因為他重新掌控了生活的自主權。
3安排好生活節奏,該放下手機時果斷放下
從打電話到看新聞,從聽音樂到網絡購物,隨著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人們拿著一個手機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對于手機有“依賴”的人也越來越多。面對這個現狀,廖麗娟給出了一些建議。
發現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很喜歡使用手機時,不要馬上主觀地貼上“手機依賴”的標簽。不要僅僅以使用手機的時間這個單一的標準去衡量自己和他人,而是要看在使用手機時候的主觀感受和對生活的一些影響。如果感受是好的,生活狀態也基本正常,就不必太過擔心。
當然,有時候我們需要進行價值的澄清和行為的適度調整。朋友聚會、探望親戚時,還不時地看手機,有時候會讓親友感覺不好,影響了和親友的關系及相處。這時,你的確需要問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你在乎的是什么?如果親人需要你多一些時間的陪伴,你是否愿意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專心陪伴?雖然不用每一次都放下,但是如果每次都不放下,的確會令人失落。此外,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放不下手機,那可能就需要對自己的生活做一些檢視,看看是否在哪里出了問題。過度使用手機是問題的外顯,不是問題的核心。合理安排生活的節奏也同樣重要。生活中有很多的內容,盡量不要因為手機、網絡、電視等的緣故,過多影響了睡眠、工作、學習、人際交往等。